中国农村网 > 热点观察

河南洛阳:昔日荒坡沟壑 如今“金山银川”

2017-06-26 09:44:5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卢新松

  

  “我家住在青石板坡,那里有数不清的荒坡沟壑。夏天的暴雨冲走了玉米豆棵,上山放牛又摔断了我的胳膊。父亲挑担的背影常被风沙淹没,每年的收获不够维持生活。母亲经常的忧愁就是无米下锅,最大的期盼是何日能走出山窝。”

  这是过去洛阳的广袤农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再,洛阳市政府按照“一沟一业、一沟一特”的思路,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依托一产带动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使昔日的荒坡沟壑变成了“金山银川”。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地形与地貌为“五山四岭一分川”,山区丘陵面积占86.2%,境内大小沟壑(岔)数十万条、长度一公里以上的沟壑1.6万余条。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着地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为农民致富创造优越条件,洛阳市政府选择了12个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沟域经济示范区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

  生态优先理念普遍得到认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个沟域经济示范区涉及的县区、乡镇普遍认为,发展沟域经济必须在最大限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划设计沟域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一产起步打基础、二三产业添活力,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落实,不断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了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湿地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巩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成果,山区水质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然资源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主导产业特色较为突出。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洛阳樱桃谷涵盖新安、西工4个乡镇19个行政村,沟内种植樱桃4万余亩,大樱桃、柿子、草莓等采摘园60余个,农家饭店70余家,每年“五一”前后樱桃成熟期到此休闲采摘的游客每天可达20余万人。孟津同盟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天下秀农业公司项目在会盟镇一条荒沟内建成养牛大棚17个、青贮池4个、干草棚千余平方米,存栏肉牛3000头,目前正在兴建一座1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利用牛粪发电,发展循环农业。新安舜王牡丹谷已在五头镇境内种植牡丹3000亩,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1万亩。

  三产融合发展雏形渐现。依托一产,带动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效益,吸纳农民就业的三产融合模式在一些地方已渐显现。如孟津同盟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孟津梨主题公园利用会盟镇荒山荒沟种植梨树1780亩,年产孟津梨600余万斤,已连续举办四届会盟“梨花节”、两届“孟津梨”采摘节和“孟津梨梨王”评选大赛,成为我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亮点。伊川县青湖山西梅谷西梅种植发展到1500亩,不但可供游客采摘,而且建成的西梅加工厂还可生产西梅酱、西梅醋、西梅酒、西梅果脯等深加工产品,同时配套建设了餐饮、养生、休闲等服务设施,满足了市民回归自然的需求。

  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流转土地的农民从小片土地中解放出来,他们或到合作社做工,或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除有稳定的土地收益外,还可获得务工收入,与以前种地相比总收入成倍增长。如上戈苹果部落引进的海升集团带动群众发展矮化苹果种植,不但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提升了,果农亩均可增收2000元。洛阳樱桃谷内从事大樱桃、柿子、草莓等采摘和农家餐饮住宿服务的群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万安山花仙谷七彩大峡谷项目流转土地5680亩,安排李村镇贫困群众上山种树、修路等,每天最多可安排800人以上,群众土地流转后不仅可拿到每年每亩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每个劳动力每天务工收入100元以上。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净化,对村庄以外的公路沿线、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等进行综合治理,既实现了沟域内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又改善了沟域内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中国栾川七姑沟投资5.67亿元开展小流域治理、生态林业建设、水源地综合整治等,完成20公里生态廊道绿化、8.8公里道路、10公里登山步道提升及电力基础设施、集中供水管网改造等。洛龙区颐龙仙谷投资3240万元发展水果、设施农业和绿化改造,目前已种植各类乔木60万株,修建道路3.8公里,200亩水果采摘园、200亩温室大棚正在建设。

  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一大批重点农田水利设施项目顺利完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2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完成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治理水土流失155平方公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条。新建成高标准粮田7.8万亩,粮食总产达到46.288亿斤,属历史高产年份。

  农业生态发展持续向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大力实施碧水行动,涧河王城湖、同乐湖、瀍河朱樱湖等城市重点河渠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引洛济秦隧洞全线贯通;引黄入洛工程通水运行;洛河东湖河道治理和拦河坝工程主体完成,伊河东湖、伊洛运河工程基本完成,洛河水系综合治理示范段主体完工。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新造林40万亩、宜林荒山绿化35.24万亩,森林抚育改造160万亩。新认定省级林业产业集群2个,新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全市林业产业总值203.4亿元。强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无公害农产品3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0个,建成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示范项目5个。孟津、洛宁入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孟津成为首批“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乡村清洁行动,新建垃圾中转站53个、填埋场15个,新开工农村污水处理厂29个;完成旱厕改造5309座;农村通组通户道路新硬化2002公里,配备农村保洁员2万余名,66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56个年度建设项目全部完工。765个提升村和51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7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农业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6个农林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与华大基因合作牡丹基因组研究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100所,培训农民7.28万余人次。

  产业带动成效不断显现。坚持以现代农业改进传统农业,以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产业化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达到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50家,家庭农场263个。实施畜牧业优势集聚区建设,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

  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到3451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51个,休闲农庄94个,营业收入达到28.5亿元。我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

  农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宽。成功举办了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第四届河南洛阳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周等农产品展会,2016农博会签约额突破100亿元;以多种产销对接活动为平台,积极促进名优农产品及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依托“农超网”和“聚客隆商城”两大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亿余元。

  

  ​

  农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发展出口型农业,围绕牡丹、水果、杂粮、食用菌、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我市牡丹(芍药)鲜切花国外销售130万枝,其中10万支直接出口澳大利亚,成功打开南半球市场。洛宁县杨木、汝阳县食用菌示范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量居全省第二;持续加大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签约项目151个,签约金额387.99亿元,落地开工项目139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谋划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全市“964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全市农口共谋划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加快重大水利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减灾及城镇供水能力;实施廊道绿化提升、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打造环城生态防护带;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等重大专项。目前,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小浪底南岸灌区、农村安全饮水、国家储备林基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争取中。

  转型发展的成效不断增强。围绕全市“56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牡丹、蔬菜、水果、中药材、杂粮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耐旱绿色杂粮作物种植比例。全市牡丹种植达到21万亩;蔬菜种植达到100万亩,水产养殖稳定在45万亩。稳定烟叶种植面积14.8万亩。全年肉蛋奶总产达到85.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5.5亿元。

  改革发展的举措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共有2737个行政村完成权属调查,占全市总数的93.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48.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650万亩的38.3%;持续实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力强基”工程,共消除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1602个,占全市总量的80%;新发展土地托管45万亩,累计托管面积达到75万亩,降低农民直接种粮成本6500万元以上;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地已发证1020万亩,占总面积的98.3%。9个县(市)均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流转林地22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24亿元;水利、粮食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省定214个贫困村和46760名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如期完成,共实施整村推进村137个;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91个、惠及20615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38个,互助资金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筹措担保风险金4582万元,可放贷规模达2.3亿元。实施“金果树工程”124个,总投资31.49亿元;实施“爱心圆梦工程”518个,接受社会捐赠1.5亿元。

  截止2016年底,洛阳市农业增加值完成234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居全省第二。一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238.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9.5%。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