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 15:42:23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纪翔 任磊萍 河南台王发艳)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收冬小麦面积超过1.7亿亩,麦收进度过半,机收比例达到94%。每年三夏,都在演绎这样的人与时间赛跑的故事。正是这些人头顶骄阳,不辞劳苦,甚至奔波千里,辛勤收割,才有了夏粮的颗粒归仓。
见到完冬全时,他正在河南南阳唐河县大河屯镇的麦田里收割,黝黑的脸,布满厚茧的双手,衣服被灰尘、机油染的辨不出颜色。
轰隆作响中,小麦回到了机器自带的粮仓中,秸秆经过完全粉碎,重新被撒到田地里……就这样一趟趟忙碌。一天下来,中午连饭都没有来得及吃的完冬全,和他的搭档一共赚到了700块钱。
完冬全:今天割了20多亩地,40块钱一亩,收入800块,每亩给别人提成5块,落了700块钱。
完冬全所说的提了5块钱的“人”,指的是大河屯镇当地联系农机手作业的中间人刘森。完师傅来自周口鹿邑县马铺镇郭小桥村,对于像他这样的大部分专业农机手来说,三夏期间跨市、跨省作业,提前有个联系人,能多做点活,不至于跑空。
刘森:一年两季,收麦、收玉米,每年到收获季节都给我打电话。我需要几辆车,他就来几辆。我领车领了23年了,就是给他们搭个桥,每天管三顿饭,一亩地抽他们5块钱。
记者跟着完冬全,一天的作业后,直到将近晚上9点,才一起来到唐河县大河屯镇上的路边饭店里吃饭。这次他们来了三台收割机,9个人,都是村里的乡亲。刘森给他们安排了大烩菜和黄瓜丝捞面条,还有两瓶二锅头。
现在农机手多了,竞争激烈,作业价格也低了些,完师傅干了十八年农机手,他回忆最高每天收过5000多块钱。不过,每亩的价格虽然便宜了,但是机器马力大了,每天耕地亩数也多了,今年三夏一个多月赚4万块不成问题。
完冬全:从北到项城就能赚钱,60块钱一亩,50块钱一亩。
吃完晚饭快十一点了,完冬全和他的伙伴门,终于可以躺下休息。或睡在收割机下,或睡在收割机旁。被罩是夜空,床垫是大地,催眠曲是马路上时而经过的车流声音。
在他们的梦中,也许仍会带着笑。回味着,在这丰收的季节中,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收割的人日夜兼程,种地的人也不赖。现如今,农民种粮也有了一个共识:拧成一股绳,闯出一片天。在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有个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家庭农场”组成的粮食联合体,他们产业链环环相扣,抱团发展,一不小心还抱出来个新三板上市企业。
李国勇:这个机器有六米九的割台,普通机器才三米多一点,所以这台可以顶过去三台的收获量。而且,效率高,成本本,收的更干净,驾驶室里面都有空调,作业司机也都很舒服。
在驻马店上蔡县五龙镇的麦地里,久久粮食产业联合体经理李国勇,现场指挥着机器进行小麦收割。流转和托管的1万7千亩的小麦,在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前,顺利地实现颗粒归仓,这几台来自美国的大型收割机功不可没。不过,要是没有“联合体”,这些大块头也没有用武之地。
李国勇:农业还真得抱团发展。单个农户种植几百亩的话,销售,种植都存在风险。如果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就撂荒了。我们主要团结到一块,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
粮食联合体开始于2013年,当时,一直以专用面粉生产为主打的驻马店市久久农产品有限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工厂订单源源不断,却不得不忍痛拒绝。
李国勇:当时,原料受很大限制,做不成专用粉。原料不能保障的话,加工出来的面粉,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控制。后来发现,原料想要统一,必须流转土地。
一方面土地收益较低,存在撂荒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土地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于是,以驻马店市久久农产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为龙头,联合100多家种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家庭农场,成立了粮食联合体,形成了紧密的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
上蔡县五龙镇种植大户杨斌:作为种粮大户,种植技术、管理是我们的优势。但是,销售是一大劣势。销售不好,就滞销,影响我们的效益。只要找到加工厂,成功对接,我们的产品就不愁销,整个链条就运转起来了。
粮食联合体将农户、家庭农场等小的经营主体拧成一股绳,产业链环环相扣提升了竞争力。2017年3月17日,河南久久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告显示,久久农科主营业务为面粉加工销售,主要产品为小麦面粉。2016年1到7月净利润为1662万元。这个成绩在一直处于寒冬中的面粉加工业来说,分外亮眼。李国勇说,下一步会细化管理,把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李国勇:管理不是越大越好,通过慢慢细化管理后,规模才开始扩展。我们采用多元化经营,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保证原料供应,保证土地增值。这些模式都是我们一步步探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