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7 10:2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和工作重心,一直是紧紧围绕吃饱、够吃做文章。但是随着宏观经济连年增长,与许多其他消费领域一样,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供给不足”阶段,明显开始追求如何能够“吃好”。
不出意料,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是关注“三农”。这已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次聚焦同一主题,足见“三农”之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分量。但是,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显然不同以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最为突出的表述。
长期连续地关注三农主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在各行各业的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产生理解上的路径依赖,误以为不过是农业领域也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态”。其实,如果稍加审慎地对当前农业予以观察,哪怕仅留心一下我们身边的农产品供给,就会清楚地捕捉到当前农业存在的问题:矛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主要出在供给侧。
直观表象上来看大体有两点:一是粮食的产能已不是紧迫问题。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大丰收,而且粮食产量还有继续增加的空间。从够不够吃的角度,目前不存在重大缺口。二是粮食价格内外倒挂。根据相关统计,稻谷、小麦和大豆这三种粮食国内平均价格从2010年开始超过了国际市场的离岸价格,到2013年已经全面超过了配额内进口农产品的完税价格。目前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完税价格分别高34.2%、39%和43.8%。
如此态势造成的现实困窘当然不言而喻。为了保障我们这种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国家目前对粮食生产采取保护性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价内外倒挂的情况下,收储上来的粮食积压严重,难以通过市场予以消化;同时,价格倒挂也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
由此,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妨说已经转化为农业产业的安全问题。
上述两点,从宏观角度勾画了农业当前面临的形势。但实际上还有一点,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能够清楚感觉到,却在很长时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国目前本土的农产品供应,大路货多、精品少,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坦率地说,恰恰是这第三点,恰恰是如何打造知名品牌的精品农产品,可能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和工作重心,一直是紧紧围绕吃饱、够吃做文章。但是随着GDP连年增长,与许多其他消费领域一样,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供给不足”阶段,明显开始追求如何能够“吃好”。
近几年以来,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持续增长,其价格也远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可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虽然存在某种偏颇的消费心理因素,但无须讳言的是,许多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美誉度,都显著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国内消费者去国外抢购日用消费品的一幕,其实已经在农产品领域上演。
因此,压减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顺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在保证“吃饱”的同时更多考虑如何让人们“吃好”,这些极为实际的问题,其实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大主题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