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1 10:02:22 来源: 作者: 新华社记者吴雨、王希
经过近10年发展,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之一。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正面临挑战。专家建议,应着力培育村镇银行的自主发展能力,支持村镇银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其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
村镇银行是践行普惠金融、“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去年末,国家发文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达镇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认为,村镇银行符合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尤其是增加了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共开业村镇银行1371家,全国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810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795亿元。村镇银行已经覆盖全国65.9%的县市,其中有10个省市实现县域全覆盖。
“但是,村镇银行覆盖的客户主要是农户和小微企业中的所谓优质客户,覆盖有待加深。”孙同全表示,大多数村镇银行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与国家政策相适应,但是设立在贫困地区的占比较低。
日前,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报告2016》显示,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速一直快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自2016年一季度开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速均呈放缓之势,一直占比较高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户均余额方面有进一步下降的迹象。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蒋勇认为,个别村镇银行尽管在名义上“支农、支小”,但是其贷款并未如此。偏离“支农、支小”发放较大额贷款,容易导致风险损失,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贷款需求较往年出现紧缩,个别企业还款能力下降,给村镇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严峻挑战。
专家表示,应充分发挥主发起行制度,对村镇银行在风险管控、流动性救助、科技系统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品牌效应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形成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模式,帮助村镇银行在成立、成长阶段走得更加合规、更加稳健,着力培育村镇银行的自主发展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成本等问题找到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在主发起行的支持下,不少村镇银行正主动“触网”,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专家认为,支持村镇银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其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推动农村、偏远地区及其居民共享现代金融服务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孙同全表示,中国的数字金融方兴未艾,正快速向农村延伸,村镇银行应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政府部门应该为村镇银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方面提供财税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