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点观察

不能因为重污染天气有所反复就怀疑治霾方略,落实各项措施需要持之以恒

敢啃硬骨头,才有好空气(绿色焦点·治霾在攻坚)

2016-12-25 11:10:5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寇江泽

  冬日的天坛祈年殿,人们享受蓝天,心情愉悦。
  人民视觉

  12月16日—22日,北京经历了今年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明确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是“大气十条”唯一一个定量化的浓度值目标。

  3年多过去了,在春夏季节蓝天增多的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时节空气重污染过程仍不时袭来。“大气十条”设立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怎么做才能呼吸到清新空气?

  “大气十条”政策措施方向正确

  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如去年,2016年年底,京津冀治霾再度遭遇糟糕的结尾。全国范围内,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28个城市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措施。这也是今年入秋以来,北京最严重的一次空气重污染。

  蓝天白云再多一点儿,是很多人心中的期盼。不少人疑惑,经过这些年的治理,空气究竟有改善吗?

  环保部官方资料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稳步推进各项防治工作,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持续向好。北京PM2.5平均浓度在连续两年下降的基础上,今年前11个月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下降9.5%。前11个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大气十条”中期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7.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4.9%、9.8%。

  “这些数据表明,‘大气十条’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方向是对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说,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不能因为重污染天气有所反复就怀疑政策措施甚至治污停滞不前。

  到明年底,北京能不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以2015年PM2.5年均值80.6微克/立方米为基准,如果按目前下降速度,北京市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的年均值,那得要2021年以后才能实现。其他城市预期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空气质量总体明显改善,但京津冀大气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前者说的是改善程度,后者说的是绝对值。2017年底北京PM2.5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这是‘大气十条’唯一一个定量化浓度值目标,是绝对值而非改善程度的要求。”吴舜泽说,这是目前“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中差距最大,难度最大的一项,需要打好攻坚战。

  反复持续的污染天气,降低了公众对环境改善的获得感

  防控重污染需出重拳、“加药量”

  “大气十条”已实施3年多,北京PM2.5浓度下降为什么如此缓慢?专家们不约而同回答:“重污染天气。”

  “从观测数据上分析,首先是冬季PM2.5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3年冬季PM2.5浓度比其他季节高20%左右,秋季污染也很严重。另一方面原因是重污染天数减得太少。” 王跃思说。

  吴舜泽认为,重污染过程虽然大多是2—3天的短期过程,但是其对全年PM2.5浓度抬升作用明显。2013—2015年,如果不考虑重污染天气影响,北京PM2.5平均浓度可以从8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62微克/立方米。今年,北京前三季度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考虑冬季重污染天气的影响,这个数据将会被拉高,距离2017年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大气十条”中期评估结果也显示,降低PM2.5浓度年度平均值的关键是减少重污染天数。近3年来,河北省PM2.5浓度显著下降了28.7%,主要是因为重污染天数从130天减少到了50天左右;而北京仅下降了9.9%,与重污染天数减量少密切相关。

  “不发生重污染天气,公众对100微克—150微克/立方米的空气质量变化并不敏感。” 吴舜泽说,一旦发生重污染,PM2.5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对公众心理冲击会很大。特别是如果重污染天气持续而反复,即使平均下来浓度值差别不大,但它会降低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这种心理作用不容忽视。

  吴舜泽认为,当前重污染削峰降频是首要任务,这是实现“大气十条”目标绕不过去的坎。“重污染天气应对具有特殊性,应该在常态防控的基础上出重拳,‘加药加量’。”

  12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发生了3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多数城市实际污染情况低于发布预警级别,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间、发生严重污染的城市数量均有明显下降。

  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采取统一预警、应急减排措施,16日启动的红色预警让北京本地污染物排放降低30%左右,PM2.5浓度降低20%以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表示,统一预警提示,区域联防联控,尤其是在区域输送中位置比较重要的城市,提前采取应急响应措施,避免污染物累积,虽然不可能消除重污染,但污染程度会大大降低。

  大气环境问题是不合理发展方式的综合表征

  实现空气质量根本改善需要较长时间

  不断强化治污手段,京津冀等地都在努力。今年北京市大规模推进郊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民用散煤治理,明年4月1日起,北京新建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从80毫克/立方米降至30毫克/立方米,接近世界最严;最近,河北省下达1号和2号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对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目标任务进度滞后、近期污染严重的城市实施重点调度。

  这些“非常”措施,都对大气污染物削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到控制扬尘、机动车尾气,通过“大气十条”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正逐步破解。“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最有效的、容易采取的手段已经用完。”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包括散煤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等。

  “京津冀大气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不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综合表征,根子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在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吴舜泽说,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只能建立在整个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这一前提上。只有通过常态持续的综合治理才能实现根本改善,这需要时间。

  今年6月,环境保护部与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要求限时完成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燃煤锅炉窑炉“清零”。“必须按照强化措施的要求,采取超常规措施。大气污染防治首战告捷,才能谈后续的持续治理改善。” 吴舜泽说。

  百姓关心的,不是治理过程,而是结果——清新空气究竟几时才能有?环境保护部2013年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所有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对应的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测算,要实现目标,二氧化硫要削减43%,氮氧化物要削减45%,一次性颗粒物要削减50%,氨要削减40%。“削减指标要分解到每一个省、每一个城市,每个地方要做达标规划。按照目前的削减速度,到2030年我们有望实现目标。” 王金南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