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点观察

乡村青年教师激励思路需要四个转变

2020-01-13 09:20: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志峰

  读了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的文章《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支点在哪里》后,我认为,目前,确实到了要研讨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出台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的一系列细化激励和统筹措施的时候了。

  在乡村教师如何激励方面,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我提出“四个转变”。

  一、转变乡村教师补充让刚毕业大学生唱独角戏的思路

  一直以来,乡村教师的补充绝大多数来源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期望这些入职后的新教师就此扎根乡村,终身从教。这种思路有待拓宽或转变。

  由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差距的存在,实际上从自身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来衡量,越是青年教师越不适应于乡村环境。正如《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支点在哪里》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青年教师的婚恋和人际交往正是需要沐浴现代生活阳光的时候,其之前在大学校园中所接触的生活环境与乡村环境差距很大,如果一毕业就到乡村,生活和居住上的实际差别和心理落差打击了其在乡村从教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教师招聘时报考人数不足或报考后又弃考,即使上岗后弃岗率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作为入职的重要起始阶段,许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有理想有激情有情怀,他们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依然能够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源泉。但不能就此形成固化思维,把乡村教师补充和年轻大学毕业生之间画上等号或者是约等于号。

  我认为,发展乡村教育,补充乡村师资应有效地发挥城镇教师的作用,大力推选城镇教师到乡村交流轮岗机制。但这种交流轮岗不应该是被迫的,应该通过增加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及职称、荣誉方面的激励措施,鼓励城镇教师在自己适宜的时机内成为自选动作。

  二、转变乡村青年教师向城镇交流或任教渠道的思路

  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不只是影响到身在其中的青年教师安心从教,更让那些还没有面对此类问题的青年也把到乡村学校视为畏途。

  青年教师到乡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但不能一味地让他们作出“牺牲”。即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有足够的意愿扎根农村,也应该给他们一把通向城镇学校、享受现代生活的钥匙,要让他们能够顺利便捷地向城镇学校交流或任教,尤其是在他们择偶、孕育、抚养教育子女、照顾赡养老人的关键生活节点或时段。照顾乡村青年教师的常情常理,理应成为乡村教育师资补充中重要的砝码。

  之前,许多地方的乡村青年教师在体制内离开乡村学校,大多是通过城镇学校的选聘抽调。然而这种办法最大的问题是不考虑被选聘抽调教师所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现状,是让乡村青年教师“甩手”离开,是一种逆向“输血”,早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肿瘤”。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为此,建立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应该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做法。乡村青年教师在乡村学校根据学校教学情况服务3到6年,服务期满如果自身有意愿,个人或家庭生活有需要,就应该可以安排通过交流或轮岗的方式到城镇学校任教。

  近些年来,在交通相对便利、生活较为繁华的小城镇所在地为乡村教师建设周转宿舍,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建周转宿舍应致力于为乡镇周边各学校的乡村青年教师服务而不是只服务于乡镇本级学校。村小及教学点的教师宿舍由于缺乏专门规划、条件艰苦、环境简陋,应逐步取消。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教师周转宿舍,其功能就是“周转”而不是终结。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意愿基本上都明确地指向更繁华一些的县城或更好的城区,不能让“周转”成为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因此,为乡村教师在大一些的城镇安家落户提供优惠或便利,让他们的子女入学享受一些倾斜政策也应成为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手段。

  三、转变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时其乡村教育工作经历体现不明显的思路

  近两年来,许多地方在职称评定细则更改时有这样的体现,连续在乡村任教20年或30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可以不受学校职称结构比例限制直接参评。这种措施的初衷是好的,然而由于乡村教师在教学业绩和教学荣誉上的“先天”不足,即便参评也不容易通过,成为分母的可能性更大。

  如何做到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吃亏?我认为,还要有更针对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在职称评定中,应当加大乡村教育工作经历的权重;对于课时量的要求也要考虑乡村学校布局、学科特点、工作兼职等各类具体情况,在教学课时量要求上明确乡村教师的特点,不搞一刀切。总之,要使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吃亏,他们说起职称,才有足够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此外,还要仔细核定乡村教育工作经历和荣誉奖项的比例和分值关系,保证乡村教育工作经历的内在价值能够弥补乡村教师的奉献和牺牲。或者按职称评定指标的数量比例关系区分城乡教师分别参评。

  四、转变单纯把乡村教师培养为“多面手”的思路

  乡村教师做“多面手”有利有弊。利处是便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师资配置,也是之前好多年来一些小学校和教学点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目前,国家财力相对充足,教育资源配置讲究均衡化发展,这种利处可以被更符合办学规律和教学理念的做法所逐步抵消或取代。弊处是有些教师就成了“万金油”,说起来是“多面手”,可评优评模时,不是专业不对路,就是事迹不突出,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获得感都严重匮乏。

  针对小学科或称之为课时较少的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应划定一个相应教师走教的范围或在学区内调剂使用,以此来努力体现其专业特点和专业价值,避免其出现过多的重心分离、精力溃散。

  即使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学校内任教,也可在某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尽量采取学科教师跨班或跨年级任教的做法,使教师能够多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去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学识,搞好专业发展。

  (作者为农村基层教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