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9 14:09: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
“这一包都是厨余垃圾,纸盒、饮料瓶那些还在家里。别看我们扔的都是些花生壳、橘子皮,处理后可以变成有肥!”77岁的曹爱珠,家住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左邻风度小区。从对垃圾分类不理解,到观望再到尝试,如今曹阿姨已经成了小区里垃圾分类的积极分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以中部特大城市武汉为例,人口近1100万,生活垃圾产量已达12000余吨/天,预计到2020年将达13400吨/天,垃圾处理形势十分严峻。
据记者统计,全国31省区市都相继出台过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46个重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正视“垃圾分类”已经渐成社会共识。但人民网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多地在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主动意识缺乏、回收环节混乱等问题,实现全民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
从娃娃抓起:宣传教育进校园 垃圾分类渐成共识
垃圾分类,教育先行。“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宣传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记者梳理发现,河北、河南、甘肃等多地都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实践活动,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渗透进校园。
家住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王先生坚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有两个多月。“坚持这个习惯,是受五岁儿子的影响。” 王先生儿子所在的西花苑幼儿园从2018年开始就对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处置引导。王先生说,“孩子回家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相当重视,每次都会提醒我要分类,时间久了我也就习惯了。”
“其实很多成年人都不清楚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都是从孩子那里学会的。”王晶晶是郑州京广路小学的一名老师。据她介绍,为了教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小学专门开设了相关课程,还让孩子在社区活动中教大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浙江浦江县实验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学。张帆 摄
“瓜皮果壳这一类的是可腐烂垃圾,要放在绿色垃圾桶里;纸屑塑料是可回收垃圾,要放在蓝色的垃圾桶里;废旧电池、药品是有害垃圾,要专门回收处理……”提起垃圾分类的知识,浙江浦江县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张依涵俨然一副小专家的模样。
“在学校里,垃圾分类是一个热门话题呢!”张依涵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在科学课和班队活动课里教授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常常带着学生们走进社区,亲自检查不同的垃圾有没有放在正确的垃圾桶里。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从娃娃抓起是治本之策。”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委主任张益建议,要继续以幼儿园到初中的学生为重点,加强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
搞鼓励机制:用积分换礼、垃圾变钱增强居民积极性
社区人口密度高、垃圾产量大,一直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难点。
“一开始居民很排斥,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无关,积极性很低。”在走访过程中,多地社区负责人都提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多地在做好入户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引导和激励措施,增强居民的积极性。
图为邱沛萍老人用积分成功换领垃圾袋。陈琦 摄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钢球厂小区,年过七旬的邱沛萍老人手提几个废旧塑料瓶,在小区智能垃圾回收箱旁熟练地用积分奖励卡扫码后,将废旧塑料瓶投放进“一般塑料投递口”,垃圾称重后获得相应积分。邱婆婆乐呵呵地说,“不到半年时间,我的积分卡上已经3900多分了。上周刚用330分换了7块香皂,等会我再去换包垃圾袋。”
在银川市金凤区未来城小区内,垃圾分类兑换超市也是最受居民欢迎的地方。在专门开辟出的垃圾分类区,居民将分类好的可回收垃圾称重积分,攒够一定分数就可以换取各类商品。“每天来兑换积分的居民很多,最少的时候也有七八十人。”超市负责人魏刚告诉记者。
图为小黄狗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终端机。上海宝山区大场镇供图
上海则在积分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第三方回收机构——小黄狗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终端机(简称“小黄狗”)。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小黄狗”分类回收金属、塑料、纺织物、纸类、玻璃、有害等多种生活垃圾,投入垃圾直接返现,“环保金”实时到账,被居民笑称为“吞了垃圾还给钱”。
北京新街口街道城管科科长朱骅说,“通过积分换礼等形式,提高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能将二次污染扼制在源头。”
分得再好,拉走也是混到一起?
全民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随着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试点推进,各地在垃圾分类的践行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地垃圾分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
从全国来看,多地垃圾分类仍处于试点阶段。未列入试点的地区,许多街头、社区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市民即使想分类投放,也无处可投。而在试点的地区,也存在着不重视垃圾分类的现象,有人“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一回事”。石家庄市民魏欢说,“以前还会稍微注意一下垃圾分类,后来发现周围人都不注意,自己一人分类并没有太大意义,索性也就不分类了。”
青海西宁景林佳苑小区的每栋楼下都放有垃圾分类收集点,还专门设有垃圾分类宣传板,指导居民正确分类,但小区垃圾仍难做到有效分类。对此,小区物业经理张晓东解释称,许多居民觉得分类投放费时,所以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只能靠保洁员代劳,由于人手不足,很难实现垃圾有效分类。
“虽然我国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社区试点,但垃圾分类还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居民的意识也跟不上。”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兴中说。
除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主动意识仍缺乏外,垃圾回收环节混乱、缺乏监管也是常见问题。“我最担心的是分类垃圾桶虽然摆在这,但是环卫收的时候并不能真的做到分类。”呼和浩特小伙于泓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记者走访中,石家庄、重庆、昆明等地不少市民反映身边就存在着垃圾车将不同类别垃圾一股脑混装收走的现象。西藏拉萨的环卫工人普赤向记者坦言,“我看到过很多市民会将垃圾按分类扔进垃圾桶里,但是垃圾车基本上都是将所有的垃圾都是放在一起回收。”
此外,垃圾分类处置也并不统一,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例如在重庆,城管委负责易腐垃圾的分类处置,商务委负责可回收物的分类处置,环保局则负责废旧灯管等有害垃圾处置。不同部门间如果无法形成合力,也会对垃圾分类回收产生一定影响。
对此,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委主任张益表示,“垃圾分类要贯穿于垃圾收运处理的全过程,如果光有源头分类,而没有系统分类,就是‘假分类’了。”
图为蓝色可回收物收集专用车。王新年 摄
目前,不少地区针对相关问题,也采取了一些举措。在南京莫愁湖街道为解决垃圾清运“一勺烩”的问题,引进了一批能全程追踪的定制款垃圾分类回收车。车身贴有不同颜色的分类标识,每天“定时定点”按路线上门回收垃圾,工作人员如果混装混运垃圾,能立刻从智能环卫系统上发现。曹阿姨说,“这样就让我们觉得蛮有信心的,自己分类了然后回收清运也在分类,确保了我们的垃圾分类是有意义的。”
加强法律监管也被各地逐步提上议程。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申城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类”正式纳入法治框架,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进入“强制时代”。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有限的,期望我们的生活中不再看到越来越高的垃圾山。”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常虹说,“只有全民投入其中,发挥各自的能力,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记者唐嘉艺、曾帆、鲍聪颖、付兆飒、李睿、龚莎、朱殿平、王新年、张帆、宋芳鑫、常力元、郭婷婷、匡滢、万丽君、陈琦、刘祎、邓嵘嵘、柴济东、高翔、张晨、许璇、阎梦婕、穆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