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0 10:25:21 来源:新华社 作者:宋晓东、袁汝婷、王衡
走在河南省新安县的磁五仓路上,两旁绿树成荫,精致的民居、3D墙绘顺着公路延伸,一片美丽富裕的新农村景象。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闭塞的穷山坳。近年来,随着全国农村道路建设、管护力度的不断增强,过去坑洼颠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乡村小路正在消失,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问题,也铺就了一条农村致富路和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贫困村修通“致富路”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南新县山高坡陡弯多,交通不便,“行路难”一直是发展的瓶颈。作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新县八里畈镇的丁李湾村风景秀美,村中有不少百年古宅,然而苦于藏在深山,游客进不来,土特产出不去,群众致富面临难题。
201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投入930万元,把公路修到了丁李湾村门口,不但引入了旅游公司,还吸引了外出农民返乡创业。
贫困户徐世光家里仅有半亩地,过去只够温饱,村里通了公路后,徐世光借着企业进村发展林果种植的机会找到了打工岗位,足不出户每年能赚2万元。
“现在景区为群众提供了160多个工作岗位,30多个贫困户依托旅游创办了项目,实现脱贫奔小康。”八里畈镇党委书记蔡宇文说。乡村公路修通后,丁李湾村年人均收入从4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
“要想富,先修路。”对不少贫困地区来说,农村公路修出的是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甘肃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是苹果大县,全县果园面积超过100万亩。过去静宁县大多是土路,苹果收获后,果农先用扁担挑到地头,然后用“蹦蹦车”运到县乡公路,再用小货车运到收购点,运输难、成本高。“以前苹果要经过三四次转运才能运到收购点,运输中的损伤率达20%。”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说。
2014年,静宁县被确定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后,着力改善农村道路设施。今天,行走在静宁山区,一条条水泥路穿行在漫山遍野的苹果园中,小货车甚至能开到地头,群众卖苹果再也不犯难。
“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老乡奔小康,路得先通畅。一条条畅行乡村的公路,不仅改变了交通条件,也成为牵引乡村振兴、带动百姓致富的新动能。农村公路拓宽的不仅仅是路面,更是发展的思路。马路越宽,致富渠道越宽,以“公路+”为依托,各地探索出了“公路+扶贫”“公路+旅游”“公路+电商”的各种模式,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慈利县罗潭村曾是全县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几年前还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如今走进罗潭村,宽阔的马路映入眼帘,标准化的沥青旅游道路将村里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饭庄等连接在一起,自驾游的车辆在马路上飞驰,道路两旁坐落着形形色色的食、住、游场所,一派繁荣。
“对于我们这样依托旅游扶贫的村子来说,脱贫攻坚,路尤其重要。”村支书杜修福说。罗潭村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著名景区黄龙洞、宝峰湖交接,距热门景点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仅4公里,但受制于落后交通,百姓守着“摇钱树”却受穷。
为改变这一现状,罗潭村下定决心修路,为经济发展打开出口。三官寺乡党委书记朱澧介绍,罗潭村近两年新修10.2公里的改良性沥青旅游道路和2座土家风味的风雨桥,还改造升级了旅游步道和自行车绿道。“道路通了,老百姓的理念也跟着通了,致富的路子就通了。”过去贫困发生率高达31.94%的罗潭村,如今已降到了0.88%,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140元到现在已超过11000元。
“把水泥路当成自家娃” 建好用好还要管护好
“我们把村里的水泥路当作自己的娃来看待。”甘肃静宁县韩店村村支书赵军海说。回忆起过去只有1米宽的土路,去一趟乡里都得走好几个小时的苦日子,韩店村村民对现在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倍加珍惜。赵军海说,有了水泥路,大家致富的劲头更高了,几乎家家盖起了砖瓦房,还有不少人家买了小汽车。
“修路不是目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只有踏实做好每一步,‘四好农村路’才能真正为新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安县县长郅书安说。
据了解,2015年至今,新安县财政共投入资金3.76亿元,改扩建农村公路130余公里、桥梁5座350余延米,修补县、乡、村道路2270公里,使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实现了大幅提升,通过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养护、高层次运营,实现了农村公路对新安的全方位带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各地也不断强化管护运营,提升农村道路的综合效益。河南省交通部门表示,目前全省2068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公路乡镇管养站,实施规范化管理,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100%、经常性养护率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