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11:26:36 来源:吾谷网 作者:
打造农庄时,我们时常提到空间规划、项目规划,有远识的庄主还会提到产业规划。
但其实,这都是庄园的基础硬件构建。当项目运营时,我们涉及最多的却是另一个核心词:时间规划。
对于一个项目而言,运营是核心,对于运营而言,时间规划是核心。
我们常常抱怨农庄没有粘性、用户停留时间短、入住率低等等问题,核心原因就是缺乏时间规划。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图来阐述:什么是时间规划,我们该如何做时间规划?
在乌村考察时,一张“活动项目表”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在这张表上,从早上到晚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列得密密麻麻,甚至同样一个时间段,还有几个并列的活动可供选择。
作为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紧邻乌镇西栅历史街区的乌村,颠覆了中国乡村游的传统模式,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一次收费即可打包吃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
当还未开始真正的体验,单是看到这张表,刚刚还觉得门票偏贵的抱怨一扫而空。毕竟,自诩也算走过不少地方,但能够做出这个表的项目,凤毛麟角。
而当日落西山,结束一天的体验,将要离开时,竟有种不舍的感觉。为何?因为这张表上,还有相当部分尚未参与。最后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这张表又让笔者想起曾经的莫干山考察。
当初这里最火爆的时候,笔者慕名前往一家网红级民宿,本来花费4000元预定了两天的住宿,但只住了一晚,便悄然离开。
因为抵达之后,第一天便把周边转了一圈,风景确实不错,民宿装潢也算漂亮,但是除了租自行车骑行外,再无其他体验项目,只能在茶室和不大的院子里发呆玩手机。
最初笔者还担心是自己修行不够,不能静下心来感悟田园生活。但近两年莫干山民宿入住率下滑,在调查中,缺乏足够的体验项目竟是最大原因,这才让内心的不安稍稍减轻了一些。
游客其实不会玩
我们不难发现,乡村旅游的运营核心,其实就是时间规划。成败之间,可能就是这“一张表”的距离。
众所周知,区别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庄园的内核是体验游、度假游,这就意味着从业者要给游客提供观光之外的,更多参与项目、互动项目、体验项目等等,以便达到在假期中休闲放松的目的。
与此同时,现在许多城里人有钱有闲,但事实上,绝大部分人仍处在“不会玩”的状态。这就需要乡村旅游经营者教会他们、带着他们去玩。
一方面庄园需要众多的场景体验项目,另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教她们玩”,这样的双重需求驱动下,就要求我们在项目之初,做足时间规划。
比如,我们根据游客不同的停留时间,按照时间轴设计不同的线路和项目。从早上、中午到晚上,从第一天到第二天,每个时间点有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哪个类型的客户去体验,每个体验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都用明确的时间轴去展示。
当游客到来之后,不需要自己琢磨,而是按照我们推荐的最佳方案,安心去体验即可。
时间规划的益处,不仅在于让游客学会玩、安心玩,还在于最大程度上获得体验感之后,发现许多自己没来得及体验的项目。于是,要么带着遗憾离开,要么临时起意增加停留时间,进而产生更多消费。
住宿率低,本质是时间规划短
事实上,当下很多庄园出现的种种运营问题,其实都是缺乏时间规划的恶果。
比如很多庄园的客房入住率一直上不去,很多庄主认为是客房特色不够。其实不然,莫干山地区的民宿够华丽丽吧,入住率不也一路走低吗?
其实核心是缺乏时间规划。当用户来到庄园之后,半天就把能玩的项目体验了一遍,晚上没有吸引力的内容,干嘛要花钱住下来?
再比如,一些庄园的粘性差、重复消费率低,原因也是缺乏时间规划。
当我们按照一日游打造的项目,用户花费一天时间全部体验完,那么由于没了新鲜感,下次自然就不会再来。
所以,要想提升粘性,延长停留时间,就要在时间规划上下功夫。比如定位一日游的庄园,我们至少要打造两日时长的项目内容。定位周末二日游的庄园,则需要设计更长的时间线。
只有越级的时间规划,才能让用户玩的过瘾、走得遗憾,进而产生下次再来消费的念想。
时间规划不是堆砌项目
时间规划如此重要,但是我们打造时间规划,绝不是拍脑袋堆砌一众项目,而是要按照人性心理和度假业态的需求去科学规划。
从广度上讲,时间规划涉及文创、农创、旅创的范畴,其核心是文化提升、场景打造、极致体验、时尚多元、社交互动、个性私密、舒适尊享等。
从运营上讲,时间规划不是要弄出一大堆的游玩硬件,而是更多在系列活动策划上下足功夫。因为空间和设施总是一定的,而活动和创意却是无穷的。
只有在创意、体验、策划、场景、文化等维度进行延伸,并通过时间轴串起来的体验,才是真正的运营核心——时间规划。
形象一点讲:如果我们把农庄比作一座工厂,空间规划就是厂房布局,项目规划就是工厂的软硬件配置,产业规划是工厂产品定位。而时间规划,就是工厂生产的工艺和流程,这也是一座工厂运营的核心,也是竞争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