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11:30:2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何绍周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自1987年建立以来,先后以不同主题进行了五轮探索试验,贯穿多轮改革的一条主线就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核桃坝村,是湄潭试验区的一个试验点。近年来,核桃坝村对农民承包地的流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推进承包地有序流转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共同作用,让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核桃坝村承包地流转的内生动力来自于市场力量
核桃坝村地处湄潭县城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适宜茶、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868户3486人,常住外来人口120户1044人。全村有耕地11400亩,其中茶园10680亩,户均茶园超过10亩,人均茶园3.06亩,年产茶青350万斤;30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85户,茶叶加工企业5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已成为核桃坝村的主导产业和致富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元,其中来自茶产业收入占85%以上,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2006年前后,顺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核桃坝村开始出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承包地(即茶园、水果基地)约2500亩,占全村茶园总面积的23.4%。从承包地流转方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流转给本村村民。也就是本村村民之间的流转。在核桃坝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村民选择到小城镇规划区建房,原来的承包地距离居住地远了,种植成本增加,所以选择将承包地流转给本村村民,租金每年每亩800-1200元。这部分流转约2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不占主要部分。二是流转给外来农民。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一个劳动力只能打理1-2亩茶园。按此计算,核桃坝村现有茶园需5340-10680个劳动力。而核桃坝村现有可从事茶叶采摘的劳动力才2000人,尚差3340-8680个劳动力。鉴于该村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每年吸引了3000多名外来农民到村里打工。由于采茶的工作强度不大,收入较为可观,村庄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部分外来农民熟悉并适应了核桃坝的环境,实现了从短期流动打工(春茶期间)到选择长期留下的转变。这部分农民主要来自沿河、思南、赤水等地的偏远农村,多是举家搬来,长期居住,并从核桃坝村村民手中流转茶园长期管理。流转价格每亩18000-25000元不等,以“一次性支付租金”长期流转的方式兑现。这部分流转约8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三是流转给企业。一些茶叶加工企业需要集中流转土地,扩大茶园基地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还有一些企业流转了土地,规划建设精品水果基地。土地租金每年每亩800元,流转期限20年,租金5年一调整。这部分流转约15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是流转的主体。其中3家省市级茶叶加工企业流转1000亩茶园作为企业的自有基地,1家精品水果发展有限公司流转500亩耕地作为水果基地。
我们可以看出,核桃坝村土地流转有着较为强烈的内生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政府的政策发挥了规范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一是政策规范。2010年湄潭县出台了《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资格审查、信息发布等13项制度,对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合同内容、流转管理事项等进行了明确。同时,搭建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二是资金引领。近年来,遵义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承包地,并按照流转面积、流转价格等不同情况给予相应补助。该项政策有力推动了承包地的流转。
三是发挥村支“两委”的作用。村委会在流转中实质性承担了公证人和见证人的角色。承包地短期流转,一般不经过村委会,双方多是口头协商即可,租金一年一付或几年一付。承包地长期流转,一般要经过村委会签字认可,尤其是外来农民,多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村委的公证和见证。
核桃坝村承包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于土地流转,既解放了有非农经营才干的农户被土地束缚的手脚,使他们得以进城务工或从事商业经营,或就地发展“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业。现在,村里茶叶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飞速发展,亭台楼阁、翠竹荷塘,绿叶摇曳、鱼儿嬉戏,令人心旷神怡,引来游客无数。据初步统计,每年核桃坝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1100万元。
二是保障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大量本村村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现有茶园需要大量的采茶工人,从而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有近1500人常年在村里打工,采茶高峰期更是高达3500人。
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本村村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获得了新的收入。村民韩周华把自家10亩茶园流转出8亩,租金收入8000元,自己干起了茶青买卖,收购茶青年收入7万元,自家经营2亩茶园至少年纯收入8000元,年收入比单纯从事茶叶种植净增4万-5万元。
几点体会
一是发展需求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核桃坝村的承包地流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村有产业支撑。村里不仅很少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而且还吸引了上千的外来人口,这样的情况下,承包地流转具备了较为强烈的市场需求。这成为改革的基础条件,改革也更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也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
二是改革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政府要起到积极稳妥、逐步规范的作用。改革一定程度上就是突破,但是这样的突破是循序渐进的;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尊重基层和农民的探索,并不断总结、调整和规范。从湄潭的改革来看,承包地流转是先有个别的、自发的现实存在,当地党委政府对其保持了高度的敏锐性和难得的耐心,不一刀切地阻拦,相关部门重点进行了逐步地引领、规范。2010年,湄潭县出台一揽子文件,对承包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进行了规范,将改革探索纳入更为稳妥的轨道中来,这些政策措施吸纳了农民的探索,也对接了上面的政策。
三是改革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市场的规律。从湄潭的改革来看,相关举措兼顾了本村村民、外来农民、村集体、乡镇政府。从实践来看,承包地的流转都是双方自愿的,没有非农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有利于继续发挥农村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改革有群众的支持,就能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农业部人事劳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