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09:45:58 来源:人民网 作者:
面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首先应解决“有”的问题,条件允许了再追求“优”的问题
以前下到基层探访贫困村,不难发现,基础设施薄弱是许多贫困村的共同问题:一些地方还在吃泉水、河水,甚至地窖水;山大沟深路难行,“望到屋,走到哭”;电压不稳,经常停电;手机信号不好,接个电话急得团团转;农村的茅房普遍简陋,就着猪圈牛棚,臭气熏天,卫生较差……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须先行。只有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改善了,农民才可能轻装上阵、持续增收,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让群众逐步过上美好生活。最近几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许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长足进步,老百姓关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问题得到根本改观。这样的成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在调研中也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方面还存在一些新问题。某贫困村村口有座精致的小屋,远看以为是园林景观,走近发现是一座公厕。里外贴满瓷砖,铝合金玻璃门窗,门上挂着锁,还没启用。当地干部自豪地说,村里过去没有公厕,于是就用扶贫资金盖了个干净漂亮的水冲厕所,造价竟需要20多万元。调研中还遇到一个只有老两口一起生活的贫困户,有关方面帮他们拆土房盖新房,扒掉露天“茅房”建起抽水马桶。老人却感觉不习惯,坐马桶不得劲儿,冲马桶太费水。最麻烦的是,村里眼下没下水道,脏水往哪里流?
推动“厕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完善的配套,也需要培养新的生活习惯。如上述这样的“豪华”工程,离农村远,离农民也远。中看不中用的设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聋子的耳朵空摆设”。改善基础设施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脱离实际造“盆景”,盲目追求“高大上”,结果难免出洋相、闹笑话。
扶贫基建“用力过猛”,实际是费力不讨好,还有副作用。有的地方在农村新居上盲目贪大求好看,擅自扩大面积,结果导致财政补贴之外农民还要自己掏一大笔钱。群众负担无形中加重,“今朝负债脱贫,来年还债返贫”。有的贫困村原本山清水秀,可扶贫工作组非要造一些假山花坛,再竖个纪念碑什么的,环境反而被破坏了。“贪大求洋”还会吊高一些人的“胃口”,导致争相攀比、变相抬价的歪风,于是人心失衡,获得感稀释、幸福感降低,反不利于脱贫攻坚的推行。
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实事求是都是根本指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有这样两句话值得仔细审视:一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是“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面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应在区分刚需和改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首先应解决“有”的问题,条件允许了再追求“优”的问题。凡事以百姓欢迎不欢迎为标准,看群众是哭还是笑,惟如此才能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真切质朴的民生关怀,唯有实干担当才不会辜负。作为民生实事,无论“厕所革命”抑或乡村振兴,尤其呼唤基层治理拿出百分之百的实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