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陕西淳化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

有个好支部 带动一村富

2017-12-20 09:32: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高炳

  淳化县固贤北沿渠村果农常思安(左)采摘苹果。

  资料图片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

  走进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淳化县,基层党组织带动下的产业脱贫实践如火如荼。蔬菜种植、葡萄栽植、畜牧养殖……乡村党员从一家一户发展的“小舞台”,转变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大天地”。

  近年来,淳化县委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制定了“支部引领、党员示范、服务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思路,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脱贫攻坚迈开大步子。

  支部坚强引领,百姓鼓足干劲,共同奏响淳化产业扶贫交响曲。

  北塬村——

  支部引领 结对帮扶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咱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咱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在铁王镇北塬村党支部会上,支部书记袁述平的话,引得大家拍手称赞。

  多年前,北塬村大多数群众居住在临沟的土窑洞内,“穷得远近闻名”。2006年以来,村民分三批迁到塬面,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大棚菜产业,相继富裕起来。

  2015年底,淳化县委向全县95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北塬村党支部一班人却认为,只要有好政策,不用派人帮扶,村里也能发挥好党组织作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对于村里25户73名贫困人口,北塬村党支部明确了“村内结对互助帮扶”的工作思路:村委会4名成员每人包扶两户,其余5名党员和12名入党积极分子及致富带头人,每人包扶一户,与25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扶产业选定“短平快”的大棚蔬菜。

  “以前靠种地,日子过得恓惶,屋里穷得叮当响。”回忆起两年前的生活,贫困户陈江东满是感慨。妻子患重病、孩子仅3岁,生活重压下的他举步维艰。

  “我是党支部书记,肯定要挑最困难的一户。”2016年初,袁述平与陈江东结成对子。在支书帮助下,陈江东种的西红柿大棚,不到半年收入1.5万元。“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咱心里踏实,脸上光彩!”生活有起色,陈江东也变得活泛起来。

  近两年来,北塬村为每户贫困户新建1座蔬菜大棚。对有劳力、有资金的贫困户,收益归个人所有;对劳力不足、无资金的特困户,包扶党员帮基础设施、帮技术指导、帮蔬菜销售,按照一定比例与被帮扶人效益分成。

  党员示范带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北塬村率先在淳化县蹚出自主脱贫的新路子。去年,村里新建25个大棚,棚均产值超过1.5万元,贫困户人均最低收入5000元。按照当初约定,互相结对的21名党员与贫困户,到年底应按比例分红,但均被帮扶人谢绝。

  “他们暂时钱紧,帮扶是我们的担当。”村里党员说,“贫困户脱贫了,我们也有成就感!”

  咀头村——

  支部引领 脱贫致富

  石桥镇咀头村位于冶峪河北岸,南望仲山,西邻泥河沟水库。走到村口,一溜溜笔直的葡萄架整齐排列,颇为壮观;村院沟槽间,一座座仿古建筑正拔地而起。

  这里曾是淳化县东的富裕村,苹果产业远近闻名。但近年来,果树不断老化,产业遭遇严冬,群众收入缩水。过惯了舒心日子的村民,一时茫然无措。

  “咀头村这面旗子决不能倒下!”支部会议上,村支书杨铜川坚定地表示。不久,党支部带领180名群众代表,先后赴杨凌、礼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请来专家,把脉村里农业结构调整。最终大家决定发展红提葡萄产业。

  按照专家的“四个调整”策略,杨铜川带领党员具体实施:对能调不想调的,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解放思想;对想调不能调的,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土地问题;对想调不敢调的,请技术员培训,解决技术问题;对想调无力调的,通过跑贷款、争项目或结对帮扶,解决资金问题。

  如今,咀头村的果业种植面积已接近5000亩,还有企业建了温室大棚葡萄示范园,种植京香玉、京蜜等11种新特优葡萄品种。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咀头村再次成为远近艳羡的富裕村。

  贫困户李小民指着满园的葡萄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共2.1万元;企业免费提供3亩葡萄树苗,每亩补贴500元;每年带资分红,有3000元;在企业打工,每月工资2000元。“我们贫困户还和企业签了务工合同,都是长期的。这都是党支部办的好事!”

  “党支部就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组织保证。”说起建档立卡的39户157名贫困群众,杨铜川有更高的目标:“不仅要脱贫,还要走上富裕之路!”在党支部的努力下,渭北风情园、泥河谷博物馆小镇等旅游项目纷纷落户村里。“风情园征迁了我家旧窑洞,一次给我10万元,每年还有5000元过渡费。”贫困户向国强在风情园优先务工,每天工资100元,妻子每天80元。能利用工余闲暇照看自家葡萄园,小两口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枣林村——

  支部引领 市场带动

  在胡家庙枣林村,有一种玉米论“个”卖,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大城市。

  “这种水果玉米,6月底下种,国庆节便可成熟。包括35户贫困户在内,村里共有57户种植。”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初县很高兴:“今年的180亩水果玉米,已经全部卖完,村里人均增收了1494元。”

  几年前,距县城30多公里的枣林村还被称为“老大难”。陕西省果业局驻村扶贫工作组到来后,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传统,确定了“长枪”(苹果主导产业)加“短炮”(水果玉米)的扶贫策略。

  “这玉米能种活么?就算种出来,能卖上好价么?”贫困户张有民的疑虑,道出了大伙儿的心思。

  “咱们村有御泉水,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昼夜温差超过16摄氏度,加上1200米海拔的优势,发展水果玉米再好不过了。”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淳化县果业中心主任郭闽南给大家耐心解释:“销路可以放心,种植风险由政府承担,每亩地收入保证在1000元以上。”

  郭闽南的话,让张有民心里有了底。他带头试种了3亩水果玉米,便尝到了甜头:“光麦收后的那茬抢墒播种,我就挣了4400元,看来这水果玉米还真是稀罕货。”

  如今,整个枣林村都在发生变化:国内外的种植专家成了村里常客;标准化矮密苹果园常常迎来观摩学习的外地果农;村里正加紧修建与水果玉米种植相配套的冷库、加工厂……

  据统计,淳化县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共扶持3086户贫困群众栽植果树3299亩、种植蔬菜1677亩、养殖畜禽5万余头(只)。全县共有30户非公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带资入股协议,发放产业补助资金8470万元,受益群众1903户。

  “脱贫致富,全靠党支部;脱贫步子快,全凭产业带。”淳化县委书记刘涛说,“配齐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准选优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领路人’‘带头人’,就牵住了‘牛鼻子’。只要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好,‘五级书记’抓脱贫就落实到了基层,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能打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就一定能顺利完成。”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0日 16 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