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09:56:59 来源: 作者: 新华社记者王宇、范世辉、任丽颖
在中国反贫困斗争的时代坐标上,河北省阜平县有着特殊含义--
2012年冬,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访贫问苦。“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从阜平吹响。
阜平,曾经的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重点贫困县,五年来,向着脱贫攻坚宏伟目标,发起艰苦卓绝的勇猛冲锋。
有一种担当气壮山河--“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阜平一万八千多名共产党员,把这份责任与使命,时刻扛在肩上
五年,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于阜平却有不一样的分量。
“总书记来我们村时说,希望早日听到我们脱贫致富的好消息。今天,我想告诉总书记,我已经脱贫了!”阜平县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说。
五年前,总书记来到贫困户顾成虎家。当时顾成虎家破旧的院子里只有一堆玉米棒子,老伴儿和儿子在家里病着。如今,老两口不但可以享受低保、养老待遇,除了打工收入,家里土地流转后一年的租金和分红超过5000元。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穿越历史的尘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使命。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辗转得知阜平百姓依然贫苦的消息,动情地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
让聂帅心心念念的阜平,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抗战时期,阜平以不足9万人口,养活了9万多人的部队。全县2万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光荣牺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阜平久陷贫穷--
这里有的是我国北方山区最贫瘠的自然条件:“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除了10多万亩水浇地,剩下的大都是用石头块垒在山梁上的“薄田”,只有十几公分的土,经常是春天风一刮,夏天水一冲,地就没了。
直到2013年,阜平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全县30%人口没有初中以上学历。总书记去过的骆驼湾村,当时608人里,428人深处贫困。
这里存在着一些老区群众久陷贫穷后的心理状态:一些群众脱贫信心缺乏,“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是你们干部的事”;一些党员干部担心“阜平这地方,迈进腿就拔不出来”……
靠什么脱贫,成为摆在20多万阜平人面前的巨大考验。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总书记的考察极大激发了老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斗志。
阜平不变,寝食难安。把使命牢记在心,上上下下共同努力,阜平脱贫攻坚换挡加速:
县委确定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三五八”发展目标。从2013年到2016年,四年时间出台了126项脱贫与发展规划,平均十天一个。
“我们选配一批40岁左右、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让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县委书记郝国赤说。
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宗亮就是郝书记找来的“能人”。几年前刚到任时,刘宗亮去下辖的黑林沟村走访时惊讶地发现,这个村的支书已经82岁,全村47年没盖过房子,47年没办过喜事。
“脱贫攻坚不等人。对于不作为的村支书,我们开党委会,就地免职。”三个村支书还没到换届,就被刘宗亮不留情面地拿下。
2017年,中央、省、市、县帮扶阜平县210个村,安排帮扶人员总数628人;此外,国家在财政扶贫投入、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一系列支持政策为阜平拔掉穷根提供有力保障。
从县到乡再到村,阜平各级党员干部一如运转起来的发条,停不下来。
舍小家、顾大家,为尽快摆脱贫困现状,很多党员干部转如陀螺,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人。
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宗亮一家老小住在保定,自己一个人住在乡上。周末他经常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跑,很少回一趟家。
几年前,有一次回家,刘宗亮发现以往活蹦乱跳的女儿变得不一样了,怎么叫都没反应。他赶紧送女儿去医院检查,原来,因为疏于照看,两天前的一场高烧,把女儿耳朵“烧”坏了。
活泼的女儿从此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
谈起工作来没完没了的刘宗亮,谈到女儿,哆嗦着嘴唇,沉默不语。
刘善龙,阜平县农业银行行长,常年工作在扶贫一线。三年前,他的妻子生病需要到石家庄的医院检查,他说,9月是季末,发放扶贫贷款工作太忙,等下个月吧。最后,妻子只能独自去医院检查。当他得知检查结果是癌症,并要立即手术治疗时,他懵了。
他请了几天假,飞奔到省城医院,怀着负疚之心与术后的妻子难得地待在一起。
妻子满眼委屈地问他:如果我死了,你会后悔吗?
……
五年冲刺,五年跨越--
阜平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81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3.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的超过50%有望降至今年的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42元,比2012年翻一番,比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5年完成533.5公里通村公路、15条138公里三级以上公路建设,17.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一举得到解决。
有一种探索蜿蜒曲折--从给“真金白银”到发展个体经济,再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阜平为革命老区脱贫闯出一条新路
1941年1月的新华日报,以社论的方式这样记载阜平:坚持抗战,需向阜平看齐……创造千百个类似阜平的巩固堡垒。
走过岁月长河,如今的阜平,正在中国反贫困斗争战场上书写革命老区脱贫的“阜平样本”。
老区脱贫难在哪儿?难在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金匮乏,但最根本难在发展思路的落后。
想透这个道理,阜平走过不少弯路。
长久以来,小农经济在阜平一直占主导地位。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山里人从不打望外面的世界。脱贫,就是等干部们给“真金白银”。
“真金白银”经常给,但老区的群众却依然贫困。
让龙泉关镇干部至今想起来仍哭笑不得的是,国家救助贫困户的棉大衣发下去,有个村的村民们当时却要求平分,老乡说:“分不了一整件,要个袖子要个领子也行,然后等机会再要,攒够了缝在一起穿。”
当地干部意识到,治穷,必须动员群众发展产业。于是大力推广种核桃、大枣,养肉牛、肉羊,家家户户掀起“两种两养”热潮。
看似脱贫有望,然而并不乐观。
“买羊羔时每只600元,几十只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500元。没脱贫,还更穷了。”不老台村一位老人说。
引进核桃品种不长仁,大枣成熟期高发烂果病,瘟疫突袭养殖户手足无措……个体经济粗放的管理模式和应对市场能力的不足,让贫困户在市场大潮里频频“呛水”。
怎么才能稳定脱贫?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习总书记的论断给当地左冲右突的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场经济需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而贫困户单打独斗闯市场又太难,这就要尽快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融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县委书记郝国赤说。
经过调研论证,阜平县开始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等产业。“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生产菌棒,我们负责大棚里种菇,采出的菇由提供菌棒的企业回购。”一包棚贫困户说。
扶贫模式的重构,把贫困户变成现代化农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分享到了市场经济的红利。
然而,若想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必须积聚与之匹配的财政、金融、保险等现代经济要素。但金融机构怎么才能惠及贫困户?
五丈湾村边的一处养驴基地,曾经的贫困户齐国存脸上的笑容给出了答案。不久前,他刚花了20多万元,住了30年的老房子被翻盖一新。
“买头小驴得5000元,没有银行贷款,这事根本干不成。”
齐国存养驴获得的贷款,来自阜平县大力推行“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农业保险兜底保障。协调联动下,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
搞产业脱贫,贫困户最担心“赔”。一旦“赔”了,就有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为此,阜平县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成本价格损失保险,对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进行保险,防止贫困群众因创业返贫。去年保险公司理赔近2000万元。
与产业发展同步,阜平县在易地搬迁、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社会兜底等诸多方面打出了“组合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建立农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补偿机制,让贫困群众不再“无钱治病、因病返贫”;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政策,确保低保对象吃穿不愁……
有一种精神力拔山兮--“撸起袖子加油干!”被时代激活的阜平群众,正用埋头苦干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的新活力
“你问我什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在距离阜平县城南20公里的冀察冀边区司令部旧址,70多年前刻在墙上的诗句,依然清晰可见。
时光岁月演进不滞。阜平百姓不拘泥眼前、不受制现实、不畏惧挑战,敢于叫板困难的精神和决心延续至今。
秋分,大棚里的蘑菇迎来今年最后一茬疯长,下庄村的王卫青跟着“长”在了自家的蘑菇大棚里。老王由于身患轻微残疾,外出打工很不方便,过去待在家中除了种地没什么活计,天一黑就睡觉。2015年,天生桥镇引入蘑菇大棚,他在忐忑中决定响应政府号召。
“政府给担保向银行贷款建大棚,销路还能保证。这样要再懒下去,神仙都救不了了。”王卫青说。
然而最初,老王并不适应种蘑菇的紧张节奏。一个月下来,他瘦了13斤。
“你得随时盯着,控制蘑菇等级。多睡一会儿,几千块钱就没了!”这个曾经的“闲汉”“懒汉”经过几次磨炼,如今半夜两三点进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夜只睡三五个小时。
2016年,王卫青的蘑菇卖出18万元,净赚4万元,这相当于家中过去几年的收入。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对脱贫的执念,抽掉了王卫青的“懒筋”,也撕掉了几十年来贴在老区群众身上的“等靠要”标签。
截至2016年底,阜平县已建起3000多个食用菌大棚,60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昔日抗日游击队藏匿其中的青纱帐,如今建起先进整齐的种植大棚。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太行深山里,有人起早贪黑和贫困鏖战,有人不惧困难勇闯新路。
2016年3月21日,对龙泉关镇黑崖沟“留守妇女”高小红来说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犹豫了几个月的她,最终下了决心在那一天把写着“黑崖人家”的匾额挂在自家门口。
“挂之前我好几次想放弃,大家都劝我干脆不要试了。但我考虑既然参加了几个月的农家乐培训,不能就这么算了。结果挂上去一看,我感到特别自豪。”
这个山沟家庭妇女的异举成了全村人关注的焦点,久居太行深山区的人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农家乐?能成吗?”
然而当暖春的脚步再次踏访黑崖沟,高小红用事实回应了那些议论。她用去年挣到的钱扒掉原来家中的几间老房,扩建成精致的二层小楼,楼上住宿,楼下用餐。人们不再聚在一起议论,而是直接走进“黑崖人家”跟高小红学习怎么做菜,怎么给过来旅游的客人们提供服务。
“路铺好了。剩下就看你敢不敢迈出第一步?得拿出点儿勇气来!”高小红说。
政策搭台,百姓唱戏;台高一尺,戏高一丈。如今,越来越多的山区人民依托政策摆脱了千百年来的困顿宿命,有了站到舞台中央的勇气和自信。
……
五年前,那条总书记在凛冬中走过的乡间小路,如今已变成平坦开阔的柏油马路;
五年前,那些总书记在寒风中握过的粗糙双手,如今已成为支撑脱贫攻坚的遒劲力量;
五年前,那些总书记始终念念不忘的山区老乡们,今天有句贴心话儿想捎给始终惦记他们的那位“亲人”--
“我们有信心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