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粤企驻西部 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2017-07-19 14:29:24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程胜涛 魏伯航 李丁丁

  三个月前,贵州毕节,43岁的杨艳在家附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丈夫每个月的医药费有着落了”;距离杨艳家100公里外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苗王”李俊明带领着20多名族人,开始下山务工谋生;向东南跨越一省,20岁的广西百色女孩李飞飞也正走在脱贫的路上,在佛山打工两年后,她回到老家学习养蚕技术,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造成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后,这些美好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

  2016年,中央调整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广东派出5个帮扶工作组,迅速扎根桂川云贵四省(区)的扶贫一线,把与被帮扶地区间的产业合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当前,广东已在帮扶地动工建设544个帮扶项目,其中357个已经完成,实现贫困户就业19787人次,劳务收入1.53亿元,帮助114.4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转变: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

  “原来老百姓和地方官员的观念是,广东给我们援助的资金越多,帮扶成效越明显。”毕节市对接广州市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春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的思路发生了转变,“认为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

  随着扶贫协作工作的不断深化,广东更加注重“造血式”帮扶,发挥自身市场、产业、技术优势和被帮扶地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加强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等方面合作,通过引进一批大型企业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

  以广州对口帮扶毕节市、黔南市为例,从去年9月份以来,源自广东的意向投资项目共139个,已签约项目82个,共涉及投资额427.46亿元。其中,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于2016年12月在毕节市赫章县、黔南州长顺县各注册1000万元分别成立了贵州江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江楠绿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在赫章县已流转5000亩土地开展马铃薯等农产品的品种培育、基地种植等业务,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脱贫。

  在云南昭通,东莞、中山两市扶贫协作工作组在推进昭通滇粤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协助当地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广东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张义强认为,产业帮扶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致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对毕节纳雍县维新镇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当地的苗民被迫“种田种到边、种地种上天”,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

  “苗王”李俊明所在的苗寨700多人,4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上去外省打工,留下来的村民很少下山,“山路要走一个半小时,大家不愿意下山干活,而且附近也没有活干。”

  广州市扶贫协作工作组到维新镇后,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将附近的山路硬底化,依托景区打造多功能市场,带来就业的同时也方便了出行。如今,李俊明率领20多名村民在项目工地打工,其中三分之二是贫困户,每人每天有150元左右收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持续涌入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项目,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百色女孩李飞飞今年20岁,正是城市女孩放飞青春的年华,她的生活却走向了父母所寄望的另一面。父亲久卧病床,读一年级的弟弟和80岁的奶奶需要照顾和赡养,几个月前还在佛山一个纸箱厂打工的她,不得不回到老家。

  今年4月,因帮扶干部的“牵线”,李飞飞成了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那布园)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的一员。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由广东深圳南山区和广西百色德保县共同投资1425万元,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带动贫困户在土地上稳定增收。在这里,李飞飞既是工人又是学员,每个月有1600元的打工收入,年底时还能获得合作社3500元的分红。

  海萍富民合作社由深圳财政资金150万元入股,帮扶种植200亩桑园。“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务工学习,之后他们可以自己回去养。既解决了劳动力,又解决了贫困户没有技术的难题。”德保县燕峒乡乡长王睿说,贫困户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养蚕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只要努力,稳定脱贫肯定不是问题。”

  协作:东西部资源互补共发展

  如今,每天一趟从广州直飞毕节的航班几乎座无虚席,杨春每隔三天就要接待一批来考察的企业家。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青睐这里,在杨春看来,资源的差异化是东西部实现产业合作的基础,“广州具有大市场、大资源、大战略、大口径,西部是‘养在深闺’的好地方,具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以及良好的用地用工条件。两地在市场资源等方面都有互补性。”

  也正因为此,广东的企业纷纷踏上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今年年初,一批广州企业入驻毕节金海湖新区,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与鼓励下,杨艳告别“又苦又累,收入不稳定的工作”,成为其中一家服饰企业的女工,除每月至少2500元的收入外,因为是贫困户,还享受食宿全免待遇。杨艳所工作的贵州梵领服饰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广州,于今年1月入驻毕节金海湖新区产业园,总经理温人晃告诉记者:“在毕节招工比在广州容易,劳动力成本低。而且,当地的产业园提供了极为优惠的招商政策,基本上可以实现‘拎包入住’。”

  昭通鲁甸非常适宜种植花椒,由于技术、资金等瓶颈,当地的花椒产业发展非常滞后。在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协调下,该县的两家企业已从东莞引入了花椒深加工的工艺和技术,正研制生产以花椒为原料的香皂、洗发精和化妆品等日化产品。“昭通有优质的生态农业资源,广东有市场和技术优势。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充分对接了两地的优势,建立起了市场链条,积极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昭通市农业局扶贫办主任谭付松说。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广东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邓浩全看来,充分发挥被帮扶地的资源优势,与广东的优势资源进行互补,形成合力,贫困群众才能够实现稳定长效的增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安思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