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11:44:50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李松、黄兴
从秧苗下地栽种、田间管理,到红薯收获,陈小容都是一手操持。靠种自家地,又捡别人家的地,陈小容一人种下近20亩红薯。“这几年收成好,加上有保护价收购,能卖将近两万块钱。”陈小容乐呵呵地说,这是家里的“第一产业”,全家脱贫就靠它了。
陈小容所在的重庆彭水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瘠薄,不少农作物种下去产量低、品质差。但红薯却“不挑地”,适应性强,这些年在彭水的大山大沟里深深地扎下根来。
为挖掘红薯产业价值,彭水县大力推动红薯品种改良,培育深加工企业,建起了全产业链条。
在彭水县龙须晶丝苕粉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红薯淀粉,制作红薯粉丝、粉条。这家企业一年红薯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直接带动1万多亩红薯的种植。
“你看,这是我们最近引进改良的两种鲜食红薯‘红冬’‘红瑶’,薯形小、皮薄、软糯,很适合蒸、烤。”龙须晶丝苕粉公司负责人葛先萍说,普通鲜薯1斤2元,这些新品种能超过10元。
“在彭水,红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亿元,这证明大山里也能发展出好产业。”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介绍,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彭水念好“山字经”,每个村因地制宜发展1个至2个骨干产业,增收入促脱贫。
在蒲公英收获的时节,68岁的谢刚学拿起剪刀,一刀一刀收割蒲公英叶片。“我一天能有70块钱呢。”谢刚学说。
在彭水县乔梓乡金光村,蒲公英以前被农民当成野草,如今也成了致富产业。2018年金光村5户农民合伙组建了旭江农作物种植合作社,靠从外地学来的种植、加工技术,种起了蒲公英。
“在种植环节,我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保证原生态。在加工环节,有专家来指导,做出的蒲公英茶品质有保障。”旭江合作社监事长代学志说,如今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有800多亩,带动的贫困户有近30户。
彭水还有好水。在这里,乌江横贯全境,沿岸钟灵毓秀风光宜人,有“乌江画廊”之称;乌江的支流阿依河美丽灵动。
在阿依河上竹筏放歌、碧潭漂流,品尝苗家菜、体验民俗风情……彭水阿依河景区以前是偏僻山乡,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
在阿依河景区,脱贫户谭长寿当了好多年的竹筏工。平日里,撑起竹筏,一路上唱起苗家山歌,嗓音好的谭长寿很受游客欢迎。
“在景区打工,收入比较稳定。而且根据客流多少,还能有收益提成。全家人对稳定脱贫很有信心。”谭长寿告诉记者。
“不仅是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我们也在帮助周边贫困户销售蜂蜜、茶叶等土特产品,建成的扶贫摊位就有160多个,优先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同时,与周边农家乐签订客源引流协议,促进旅游增收,不断挖掘旅游产业的扶贫潜力。”阿依河景区负责人冉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