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15:57:3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宁夏山区群众迁出深山走进车间
“有梦想、有奔头,敢想更敢干”(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又逢一年枸杞成熟时,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新村一片火红。采摘工苏格买将果子一粒粒掐下,过不了多久,经她之手的枸杞将变成原浆、酵素,销往全国各地。
“采摘季能赚五六千元,全年下来收入过万元。”2014年秋,苏格买搬离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区,来到红寺堡这片陌生的土地。两年后,宁夏永进枸杞扶贫车间在这里开辟了6000亩种植基地,带动50多户移民脱贫,苏格买也由此迎来新生活。
近年来,“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模式在宁夏各地实施。大批像苏格买这样的山区群众迁出深山,走进车间,迈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旱天岭引来黄河水
6月15日清晨,天上飘落蒙蒙细雨。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告诉记者,这是近3个月来的第一场雨。
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旱天岭的自然条件并不优渥。因靠近黄河和县城,这片土地被选为同心县的县内移民村,9年来已接收山区移民3351人。
“我最后才搬来,算起来还不满6年。”马国才一边归置着牛槽里的草料,一边跟记者聊。2012年,群众搬迁下山,马国才很是执拗,“听名字就知道缺水,能比山里好到哪去?”
到了2014年,为照顾已经搬迁的年迈母亲,马国才思虑再三,终于搭上了易地搬迁的末班车。100多里的下山路,汽车弯弯绕绕走了两个钟头,看不穿的大山,渐渐变成了望不尽的平川。
“搬来有没有后悔?”
“后悔没早搬来!山外一天一个样,山沟沟还是老模样。”天气阴沉,但马国才笑得灿烂,“到这才知道啥是好生活!你看,这边是我养的20多头牛,还有那边的大瓦房。”
丁建华说,2013年旱天岭村依托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引来黄河水,通了自来水,2016年又借助央企帮扶搞起了牛羊养殖和扶贫车间,移民们渐渐站稳了脚跟,人均年收入眼看就要突破7000元。
在同心县,像旱天岭这样的移民村还有20多个。而这些仅是宁夏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面对部分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多年来,宁夏一直将移民搬迁作为“拔穷根”举措持续推进。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像苏格买、马国才一样走出大山的群众,在宁夏累计已有百万人。
小车间承载大梦想
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又该如何跟进?小小扶贫车间,成了破题的金钥匙。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内,纺织女工马建建向记者讲起这些年来的经历。
“祖祖辈辈都在山沟沟里种土豆,赶上年景不好雨水少,一年攒不下几个钱。”2012年,马建建以劳务移民身份搬迁到大武口区,但因缺少一技之长,只能在餐厅打零工,收入并不稳定。
转折出现在2015年,石嘴山市引进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扶贫车间,让移民群众变身产业工人,马建建成为其中一员。“如今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丈夫在外务工,全家年收入能有10万多元。”
“日子红火了,没打算添点大件儿?买辆汽车?”
“去年就买了!”马建建笑着解释,“二手的,不贵不贵。今年还想换套大点的房子,然后就得攒钱供孩子念大学啦!”
从靠天吃饭的父辈,到变身“上班族”的自己,再到有望步入大学校门的孩子,谈起三代人的生活变迁,马建建感慨万千。
近3年来,宁夏累计创建各类就业扶贫基地238个,给1.66万名贫困群众及其家庭带来新希望。
“这个法子同步解决了移民脱贫难和企业招工难,可谓一举两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负责人马元营介绍,“车间虽不大,可承载着几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喜变化越来越多
“搬出大山,走进车间,环境变了,精气神儿也足了!”谈起村里的变化,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党支部书记何鹏这样评价。
作为生态移民村,海燕村近年来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3个面积各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帮助160余人稳定就业。
在织袜车间,李晓琴和十几名工友穿梭于机器之间,织造、缝头、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这边针线串好了,再按那几个按钮,一点不难!”趁着工作间隙,李晓琴介绍起自己的工作,自信地说,“工友们干劲很足,每天都有人申请加班。等我操作熟练些,工资还能再涨!”
“你看,信心足了,观念也变了。”何鹏说,“过去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现在学习了产业技能,成了独当一面的工人。”
类似的变化,还出现在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
“金丝菊配枸杞,粉丝朋友一定要尝一尝……”在村口一侧的禾美电商扶贫车间,27岁的马燕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面前的桌子上,枸杞、红枣等当地特产依次排开。谁能想象,经过扶贫车间短暂的培训,只有小学文化的马燕成功从车间工人转型为带货“网红”。
时间回到8年前,马燕还生活在西海固山区,对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除了大山还是大山,除了种地只能种地。往后有什么打算,没有想过。”谈起当下,马燕两眼里有光,“如今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车间的产品卖到全国去。”
“乡亲们在这里务工,最大的变化不是赚得多了,而是有梦想、有奔头,敢想更敢干。”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赶上了新时代,这种可喜的变化一定会越来越多!”(饶文靖 侯云晨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