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忙碌的“帮扶对象”

2020-07-10 10:52: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杨文 陈灏

  扶贫干部找上门,但帮扶对象却常常不见踪影,想见面还得“预约”——日前,记者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蔡庄村采访时,当地干部笑着“吐槽”。

  被“吐槽”的村民叫王学俭,今年72岁,是村里的五保户。早年由于车祸,右腿落下了残疾。除了家中的2亩地,王学俭并无其他劳作收入。

  2016年底,王学俭成为脱贫享受政策户。虽然有脱贫政策兜底,但他不满于现状,“忙也一天,闲也一天,为啥不多干点活呢?”可是他年龄大、没技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却没有门路。

  郑家镇温集管区党总支书记陈元辉给王学俭出主意:“家里种的庄稼卖不了太多钱,不如把土地流转出去,再承包一些农业合作社大棚,出点力照顾大棚,也能挣到钱。”

  郑家镇是当地工业强镇,尤其轴承保持架产业规模大、品类多,吸收了周边大量村民进厂务工。他们无暇打理的耕地,由当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建设农业大棚,统一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017年,按照陈元辉的建议,王学俭把土地流转给聊城市农合亿沣蔬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获得近2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他还和侄子一起承包了合作社的4个西红柿扶贫大棚。合作社为他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并通过农超对接解决销路问题。

  “我只管种大棚就行。对我们这样的脱贫享受政策户,合作社给出的西红柿收购价,比其他承包户的西红柿每斤还高一角钱。”王学俭说。

  每年8月到次年5月这段时间,是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期,也是王学俭最忙碌的时候:夏天要忙着打药除草,冬天修剪秧苗,春天要采摘西红柿……以前闲着没事空着急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即便是农闲时节,王学俭也闲不住。大棚里没活了,他就去合作社的其他种植基地打零工,一个月还能挣1000多元。“别人都挣上钱了,我也可以。”王学俭信心满满。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卖西红柿王学俭收入1万多元,前不久,他又领到了合作社发放的6月份零工工资。

  “闲下来就是亏钱了。”找到挣钱门路的王学俭成天在外忙活,家中“铁将军”把门。这也使帮扶他的陈元辉上门走访时,经常“吃闭门羹”。陈元辉说:“白天要想找他了解情况,还得打电话‘预约’!”

  “在家躺着、闲着,都不如让自己忙起来。”王学俭不识字,但找人给合作社送去了一面锦旗:产业扶贫暖人心,精准脱贫情谊深。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