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幸福阿昌 一路同行

2019-11-25 13:57:56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作者:程浩

  本就穷得叮当响,丈夫还成天喝酒,家里啥事不管,直到2012年酒后撒手人寰;自己想在地里折腾点东西出来,可没那条件……50岁的阿昌族妇女赵聪会先前总被人看不起,直到阿昌族整族帮扶项目启动,她的好日子才来了。

  阿昌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梁河、芒市三个县(市)。2015年7月,整族帮扶项目启动时,项目区贫困发生率为8.9%,2018年,数字降至2.06%,预计今年底将降至0.73%。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云南曾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在阿昌族聚居区,承诺已然兑现。

  

赵聪会家的老房子。

  

赵聪会家的新居。

  新村有个美好的名字——“卑妥瓦”

  赵聪会家挂着一张老房子照片,房子是土木结构,一家人住在二层木房,下面是猪圈和鸡舍,气味难闻不说,还容易生病。

  照片没拍到的地方,村里主干道虽是水泥路,可入户路还是土路,一下雨,泥泞得很。

  在德宏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过去,村民的房子和入户路大抵如此。

  2015年7月,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启动阿昌族整族帮扶项目,派驻关璋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楚建荣第一次来村里时便震惊到了:很荒凉,房子很旧,入户路都是泥巴路,卫生也差……

  这么多难题要解,咋办?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规划先行,决定把关璋村按阿昌族整族帮扶示范村来打造,最终形成民族特色浓郁的阿昌族村寨。

  从哪开始?房子。

  开了多次会,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决定在村子一个叫平场地的地方,按照统规联建的方式,以滇中民居的风格建一个新村,优先把有需求的建档立卡户、住在滑坡点的村民、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安置进去。每户资金扶持10万,地方政府补助4万,村民还可享受6万的贴息贷款。

  新村安置不了的村民,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当地政府决定:需要原址重建的帮扶6万;需要加固的帮扶4万;仅需要美化的帮扶2万。

  方式确定后,通过项目申报、招投标,2016年年底,占地114亩的新村正式开工。2018年春节,59户村民搬进新居。

  走进其中一家,电冰箱摆在客厅,平板彩电挂在墙壁,电饭煲正煮着饭,厨房和厕所也改造了,尤其是厕所,两条木板一个坑换成了抽水马桶。

  为感党恩,新村有个美好的名字——“卑妥瓦”,翻译过来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其余村民要么在原址重建了房子,要么进行了加固,要么进行了美化,入户路也从土路变成了瓦石路,主要路口还建了公厕,路灯天一黑就亮,新的文化活动广场和卫生室也已建成,大伙没事时来广场跳跳舞,健健身,日子挺舒坦。

  赵聪会选择在原址重建房子。2015年底,拿着6万元的烟草帮扶资金,又贷款6万,再东拼西凑6万,她把老房子推了,篱笆院墙拆了,建了砖木结构的新房。

  新房宽敞明亮,电视柜、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床、桌子是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用扶持资金买的,她又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入户的几十米土路也变成了瓦石路。

  

关璋村内,村民的新居。

  “你说不感谢行吗?”

  硬件设施好了,教育得跟上。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没帮扶前,村里教学条件差,很多适龄学生选择去镇上或县上读书,关璋小学只有两个班30多名学生,老师只有4人,校舍也是土木结构,属不安全用房。

  帮扶项目启动后,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780多万元,重建了学校教学楼,又加盖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食堂、运动场,为学校购置了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桌椅。

  慢慢地,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如今,学校有学生85人,其中84人为阿昌族。为方便管理,学校实行寄宿制,孩子们不用再每天放学走上半个多小时回家,学校管理起来也方便了。“以前不敢想啊!”学校教导主任孙家凯感叹。

  当然,关璋小学还改了名字,名曰“关璋幸福小学”。

  不止小学,对村里的在校大学生,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每年给予5000元的助学补助。“这可帮了我大忙啊!”村民粱其炳说。

  本着“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的朴素想法,身患残疾的粱其炳把两个孩子硬是供到大学。可面对每年加起来1万多元的学费和每月不低的生活费,他只能四处找亲戚朋友借,甚至从银行贷款。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扶后,粱其炳家两个孩子每人每年能得到5000元补助,他的负担一下子轻了。“你说不感谢行吗?”他说。

  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其中大的在昆明上班,每月工资5000多,小的也考上了公务员,粱其炳的苦日子熬到头了。

  

关璋新村,风景独好。供图

  缺啥?“水!”村民脱口而出

  孩子上学不愁,新房住得舒服,产业得加紧发展,不然建房时借的钱怎么还?以后的日子咋过,总不能老指望人家帮扶吧?

  话说的没错,可不管发展啥产业,得有水。关璋村偏偏缺这个。

  有多缺?“村里以前叫‘干璋村’,每年11月到来年5月,村里的蓄水池没水,只能去地势低的地方挑。”村党总支书记曹先刚说:“去还得赶早,天不亮就得出发,去晚了水就没了,只能从别处再找。”一来回五六公里,村民们打一趟水,小半天没了。家里养牲口的,一天一趟还不够。

  因为缺水,又没灌溉条件,村里都是“雷响田”,雨季来了才能犁地、撒种,若在播种季节久旱不雨,就得丢荒。

  2015年,楚建荣刚来那一年,雨季来得晚,村民8月才插秧,比往年晚了整两月。因此,当楚建荣等人到村里时,问村民最先要解决啥问题时,“水!”村民们脱口而出。

  水源呢?当年9月,楚建荣带人往大山深处寻,约摸10多公里,好不容易找到水源,可地势低洼,水引不到村里,一行人悻悻然赶回,天已黑透。

  次日,一行人再次出发,赶天黑前终于找到合适的水源,拿回去检验,符合标准。项目很快进入申报、招投标程序。

  2016年年初,仅用时4个月,16公里的输水管道全部竣工,村里人的人畜用水问题解决了。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又出资引了另一股水,村民的农田灌溉问题也解决了。

  

关璋新村一角。

  “雷响田”到“黄金叶”

  水盼来了,产业发展有了希望。

  2016年,在烟叶种植计划持续压减的情况下,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计划在关璋村种植烤烟800亩,旨在让烟叶成为阿昌族群众的主要增收产业。

  村里人没种过烤烟,心里没底,扶贫工作队几次三番做工作、“打包票”:“种烟叶,半年就能见收益,全程有技术人员指导,种出的烟叶包收购,收入有保障。”村民们心动了。2016年1月,他们开始尝试种植烟叶。

  缺技术咋办?楚建荣和扶贫队员们把村民集中起来培训,在田间手把手、面对面教授技术要领。而且,每亩烟田都插着一块竹牌,上面有烟技员和烟农的联系方式,烟农有问题时,联系技术员很方便。

  赵聪会本就想做事,第一年种烟,她试着种了3亩,一亩毛收入4000多元,除去成本还剩不到3000元,她尝到了甜头。后来几年,通过承包租地,赵聪会的烟叶种植面积增加到了33亩,盖房欠的钱慢慢还完了。

  赵聪会不是个例,3年来,不少村民靠种烟实现脱贫,有些还成了种烟高手,一片片烤烟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叶”。

  “一亩烟脱贫一个人”,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总经理、德宏州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队总队长包毅说:“我们定下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村里的妇女正在织阿昌族织锦。供图

  村里的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烤烟产业是基础,其他产业不能落下。“精准扶贫中,我们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以烟叶种植产业为基础,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1+N’扶贫方式,助力阿昌族群众脱贫致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李光林说。

  确实,精准扶贫,就要发掘村民兴趣,因人施策。在阿昌族占92%的关璋村,除烤烟外,甘蔗、滇皂荚、百花油茶、织锦等产业也在这几年“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民曹明维家120亩的甘蔗林,甘蔗长得又高又壮,酷似利剑的蔗叶在风中挥舞,紫红色的茎节亭亭玉立。“今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他说。

  多年前,村民粱其炳和另外3户村民承包了村集体700亩百花油茶,因为缺资金,锄草、施肥、修枝都要钱,前几年百花油茶产量不高,每亩收入仅100多元。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扶后,一次性给予每亩368元的补助,粱其炳拿钱对林子重新修整,每亩收入提高到250元左右。

  滇皂荚入药有祛痰、利尿之效,关璋村有种植滇皂荚的传统,村民曹红梅此前种了4亩,每年纯收入1万多。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发现这是个致富产业后,免费给村民提供苗木、技术,曹红梅又重栽了2亩,过几年就会有收成。

  曹红梅几年前还做起微商,把滇皂荚、茶叶、笋干、野生菌、蜂蜜等在朋友圈卖。“这块收入今年就有5万多。”她说。

  一系列产业帮扶下,全村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7.47%降至2018年的2.09%,全面完成了脱贫任务。到今年底,数字还会下降。

  

日子好过了,阿昌族妇女高兴地跳起民族舞蹈。供图

  精神头足 是帮扶队员最想看到的

  仅脱贫还不够,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项目规划时就考虑到了,他们把关璋村作为示范村打造,保留阿昌族村寨风貌特色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

  每年3月20日左右是阿昌族最隆重的阿露窝罗节,每当这时,关璋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热情好客的村民身着艳丽的服饰,唱起歌,跳起舞,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共享快乐节日。

  客人多了,村里开起农家乐,月收入上万元。有时客人住不下,老板还得协调其他村民家房间。

  客人想多了解阿昌族文化,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建了阿昌族博物馆,详解阿昌族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故事。

  阿昌族服饰颇具特色,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女子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

  村里引入民族服饰公司,把会织锦的妇女吸纳进去,一方面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一方面为村民创收。

  对比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村民们发现,都在正实现的路上。

  更重要的是,在关璋村转上一圈,不管是摘菜的、做饭的、卖土特产的,村民们个个精神头足,笑起来欢畅,聊起来爽利。这是帮扶队员最想看到的。

  “以前村民们爱喝酒,不到正月十五,村里很少有人下地干活,现在刚过大年初三,村民们就忙着下田干活、养护烟苗,平日里喝酒的也少了。”在村里呆了3年多,楚建荣感触挺深。

  “要是丈夫能活到现在,怕也能把酒戒了,和我奔好日子了。”赵聪会自言自语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朱梓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