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一壶房县黄酒里的脱贫甘甜

2019-10-18 09:41:48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武汉10月17日电(记者李伟)秋意渐浓,走进鄂西北秦巴山区的湖北十堰市房县土城村,一幢幢黛瓦黄土墙的古朴民宅分布在道路两旁,一个个黄酒生产作坊飘溢出醇厚绵密的酒香,一壶壶房县黄酒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以前做黄酒是自己喝一部分、卖一部分,现在我每年酿2万多斤黄酒,产值20多万元,不会存货,很快卖完。”62岁的村民罗根科说。记者看到,罗根科家里的两层小楼,除了自住,其他的房间都成了酿酒房,大大小小的酒缸摆满了房间。

  据房县黄酒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房县黄酒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土城村为代表,村民素有酿制黄酒的习惯,农户自制的黄酒也有一定市场,但是分户酿制的黄酒标准不统一、市场较分散,黄酒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近年来,当地立足丰富的黄酒资源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引导农户加入黄酒专业合作社,建起黄酒民俗文化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早年在外打工创业的耿吉奎,回到了村里成为村庄脱贫致富“领头羊”,他带头成立了黄酒专业合作社,把100多户分散的酿酒农户组织起来,引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行统一原材料购进、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农户分户酿造、分户储藏、入股分红,黄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现在我们村黄酒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带动贫困户57户176人稳步脱贫。”耿吉奎说。

  在贫困户瞿万江家,他正在把酿制好的黄酒装箱,准备发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今年中秋节过后,他酿造的黄酒迎来了销售旺季。“昨天发了2000斤黄酒到北京,还有300斤已经发到武汉,今天也有好几单。”

  瞿万江今年40岁,与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因父母和奶奶的身体不好,本来在外务工的瞿万江回到老家照顾老人,无法外出打工,家庭生活困难,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从小跟奶奶学酿黄酒,家里每年酿上百斤,卖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喝,没想到黄酒也能赚钱。”2016年,瞿万江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贴息贷款10万元办起了酿酒作坊。

  “传统的酿酒工艺,只能在阴历九月初九开始酿酒,保存时间也有限。通过湖北工业大学技术指导,酿酒技术上可以达到常年酿造,保存的时间也长了。”瞿万江家通过设备更新,2016年底就酿出了6000斤黄酒,当年就收入近5万元。

  去年,通过危房改造政策,他家的两层小楼翻新,黄酒作坊环境得以改善。现在瞿万江家的黄酒作坊,每年可生产3万余斤黄酒,按照每斤8元的价格,年收入20余万元。今年,瞿万江购置了一辆小轿车,从贫困户变成了产业大户。

  “我现在在花田酒溪景区上班,月工资底薪4800元,另外演出一场20块钱,一个月可以演出50多场,收入比以前强多了。”42岁的闫士美是土城村的贫困户,他擅长吹拉弹唱。今年,他到村里的景区演出团当演员,由农民变身上班族。

  原来,当地以黄酒产业为核心,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积极建设黄酒民俗文化村。统一改造民居,改造升级街道,建成了黄酒广场、黄酒博物馆、工艺酒窖、茶园栈道、电商中心等一批主体工程,形成了黄酒产业街。如今,土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以前的3800多元提升至1.3万元至1.5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房县全县有黄酒酿制作坊2300余户,年产黄酒3.5万吨,发展黄酒和发酵产业企业11家,全县黄酒产业产值达15亿元。黄酒产业带动2061户贫困户6004人脱贫。

  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房县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紧盯打造百亿元黄酒产业目标,挖掘黄酒文化、严把质量标准,擦亮“房县黄酒”这张名片,让黄酒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