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09:26:50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贵阳10月12日电(记者郑明鸿)蜿蜒连绵的大山环绕着的天隆村,靠山吃山。大山养活了她,却也桎梏着她,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山,都需要打通绝壁。
天隆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距习水县城108公里,是习水县八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初,天隆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1户1060人,贫困发生率为23.31%。
交通不便是天隆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当地村民或许比其他人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同样是养一头猪,通公路的地方卖10块钱1斤,不通公路的地方最多卖8块钱1斤。” 提到曾经不通公路的日子,村里的老党员焦元章印象深刻。但就算这样,猪贩也仍然不愿意到天隆村来收购生猪。“没有公路,猪贩买了猪,不方便运出去。”天隆村党支部书记涂勇补充说。
道不平,路不通,消息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变成财富。
“新合组盛产方竹笋,以前没通公路的时候,村民想要把摘回来的方竹笋卖了换钱,只能靠人工背到集市上去卖,每次的数量都很有限。”涂勇说。
或许是受够了大山的桎梏,修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便成了天隆村人的夙愿。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时任天隆公社书记的翁绍彬就开始琢磨修建一条天隆村通往桐梓县九坝镇的公路,并与当时九坝镇的领导拟定好了条款。可惜由于条件所限,翁绍彬的修路计划停摆。
时间年轮往后转了近30年,大山依旧阻隔着天隆村。2006年和2010年,时任新合组组长张少伦先后两次组织村民自发修路。但由于资金问题,张少伦的第一次修路计划被迫搁置。
2010年9月,张少伦再次组织新合组28户村民投资投劳,集资20余万元,还请来了挖掘机,“我就是想给后辈修条公路”。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11年6月18日,新合组到九坝镇的公路建成通车,汽车第一次开进了大山深处的新合组。“万万没想到,新合组能通公路。”老人的话张少伦记忆犹新。
公路通了,曾经响彻新合组的马蹄声消失了,木屋和草房被新修的小楼替代,电线杆立起来了,新合组告别了依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时代。
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天隆村迎来发展的转折点。据统计,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共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为天隆村硬化了43公里公路,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硬化路,张少伦组织修建的3.7公里毛坯路被拓宽成约7.5米宽的旅游路。
道路施工时,翁绍彬从家里端来了儿女们孝敬他的白酒,犒劳施工人员。“路通了,比什么都好。”他说。
路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2017年12月,天隆村成立了经果林种植合作社。截至目前,天隆村共种植了脆红李430余亩,其中280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其余150亩由村民自己管理。
“今年大约有190亩的果树已经试花挂果,预计2020年将全部试花挂果,2021年后实现量产,每株产量在100斤左右,总产量430万斤。”涂勇告诉记者,430余亩脆红李全部量产后的总产值约1300万元。
“天隆村接下来将实行长短线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长线是避暑经济和经果林种植,短线是红高粱种植。” 桃林镇党委副书记刘先逊说,天隆村目前的红高粱种植面积为1000亩,预计带动群众增收约200万元。
2018年夏天,修建在新合组的游客接待中心开始试运营,当地村民尝到了“旅游饭”的味道。2019年4月,天隆村从浙江省请来了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团队,为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做了整体规划。
2018年底,天隆村正式出列,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截至目前,天隆村还有19户6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6%,拟争取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刘先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