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8 09:1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长山、姚兵、魏玉坤、杨静
“这个叫‘九哥’,9月份的时候从其他猴群分出来后自己组建了‘家庭’;这个叫‘米粒’,脸上有一些斑点……”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62岁的余小德指着几十米外山林间的一群滇金丝猴,像介绍自己亲人和朋友一样对访客说。
在外人眼中,这些滇金丝猴除个头大小外,其他很多特征难以分辨清楚,更别说区分一个个猴家庭了。可余小德却能把每只猴子的特征和品性都说得很清楚。他认为这没什么秘诀,就是因为爱护大自然,跟山林及滇金丝猴们和谐共处,时间长了,相互间的关系就会像亲人朋友一样亲密。
余小德是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民,也是护林员兼护猴员,照顾滇金丝猴10多年了。现在,生活在村寨周边山林中的滇金丝猴能听懂他的哨声和话语,可以在他身旁嬉戏和进食,成为他的“猴友们”。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云南白马雪山一带,是和大熊猫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的大嘴唇十分特别,非常漂亮。”一说到滇金丝猴,平时寡言少语的余小德话就多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打猎和伐木等行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了破坏,这些猴子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回想过去的几十年,余小德与这里的山水和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关系经历了紧张、缓和到和谐的过程。
响古箐是一个傈僳族村落。年轻时,余小德迫于生计砍过树、打过猎。虽然从不猎杀猴子,但林子少了,山秃了,食物随之减少,猴群便不断萎缩。
“那时候,别说近距离看猴,能远远听到对面山上有几声猴叫就不错了。”余小德说,当年滇金丝猴很怕人,哪像现在,外面来的游客才离着几十米就可以看猴子吃东西、嬉戏、打闹。
为了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我国建立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1999年,保护区与有关方面合作,探索“社区共管”,保护的同时,着力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位于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响古箐等几个村子被纳入试点。
根据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任务高度叠加的特征,云南省有关部门在迪庆实施生态扶贫,在生态护林员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迪庆已聘用生态护林员近1.7万人。
放下猎枪和斧头,一批村民成了护林员兼护猴员。“护林员这个岗位解决了我的大问题,每个月靠它有1700元收入,还可以帮着家人打理5亩多地,种玉米和土豆等。”余小德说,一年家里4口人总收入近4万元,生活有了着落,日子越来越好,保护山林就有了底气。
如今,护林员正成为像余小德一样的村民们的新身份,仅在响古箐就有几十名护林员。他们守护山林,获得收益,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余小德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他为每天都能亲近这些山水和滇金丝猴而感到高兴。
每天早晨9点左右,余小德背着15斤松萝来到投食点给他的“猴友们”送早餐。下午4点左右是晚餐时间,猴子们可以吃到带壳花生、南瓜子、漆树果等。每隔4天,每只猴子还可以吃一个鸡蛋。猴子生病了或在嬉戏中受伤,护林员们还要精心救护。
“九哥”“米粒”“白脸”“红点”……余小德和护林员同伴们经过细致观察,根据各自特征,给在响古箐一带活动的滇金丝猴各猴群“首领”分别起了名字。
“你看!‘白脸’是只公猴,有20多岁,今年才重新找到一只母猴组建家庭。”余小德对猴群的情况如数家珍。余小德知道每只猴子的脾性和它们的家庭情况,猴子也懂他,甚至还离着好远,只要听到他的声响,就从对面的山头穿林过谷而来。
群山苍翠,溪流淙淙。现在,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在一些投喂点观看这些“精灵”,在几十米外用手机等记录猴子们进食、打闹场景。此时,余小德就在大家的围观下,把食物投喂给猴子,有的猴子会从树上蹦下,来到他跟前伸手取食,有的拿着食物后会从他身旁蹦跳着走过。
看着这些可爱的“精灵”在树木间跳跃着,他满脸笑容地说,我们巡山护林,给猴子喂食,换来的是山越来越绿,猴子越来越多,猴子和人类也越来越亲近。
在当地护林员的协助下,有关科研团队开展了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初步估计滇金丝猴数量目前超过3500只。其中有70多只生活在响古箐周边区域,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保护绿水青山本就是我们该做的。”余小德说,我们人类与这片山水和滇金丝猴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完成投喂工作准备下山时,余小德转过身,看着山坡上摇曳的树枝,听着猴叫声,脸上满是幸福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