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21:47:59 来源:新华社 作者:于力、李铮
王宏喜欢带着一把锯,在义县一百多个大果园给果树剪枝。一锯下去就掉一条老枝,果农们心里都一疼,但喜欢他这把锯的乡亲们却越来越多了。
在辽宁省义县,57岁的王宏被叫“王副县长”;在240公里外营口熊岳的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王宏是“王副所长”。但不修边幅的王宏站在丰收的果园里说:“我更喜欢乡亲们叫我‘大兄弟’。”
王宏这个副县长是挂职的。2007年11月,根据辽宁省农科院和义县的协议,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宏到这个省级贫困县任科技副县长。那个冬天,王宏一头扎进义县的荒山,一干就是12年。
挂职,挂到走不了。王宏是被义县的老百姓留下的。
王宏在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苹果。挂职之前,他查阅了义县近50年的气候和水文资料,现场考察了地理条件。王宏发现义县非常适合发展寒富苹果、梨等核果类水果,觉得自己的一身“功夫”有了用武之地。
但头顶“研究员”“副县长”两顶帽子,王宏的第一脚还是踢到了钉子。
种果树,剪枝是最见“功夫”的,王宏最擅长的就是剪枝。但枝上长果,剪下去果就没了,所以果农们最心疼的也是剪枝。由于都舍不得剪,好枝、坏枝混在一起,果的数量和质量就上不去。刚来义县那会儿,不管王宏怎么说,果农们就是舍不得剪枝。有时候王宏在这边剪,农村妇女就在那边哇哇地哭。
我这么一个专门研究果树种植的好手,果农怎么就不认呢?晚上睡不着觉的王宏反复问自己。
“果树减产了,农民就得挨饿,你让咱们怎么能下得去这把锯?”巩凤龙的话点醒了王宏:只有看到效益,乡亲们才会信你。
63岁的巩凤龙退下来前是张家堡镇副镇长、报恩寺村党支部书记。他将自己的部分果树按照王宏的方法剪枝,和王宏一起到几户思路活的年轻人家里反复做工作,冬天大胆剪枝,生长时精心套袋,这样表皮光滑卖相好,而且农药残留少。
一年下来,剪枝后的果树结出品质更高的苹果,原来论堆卖1块钱一斤的苹果,一下子卖到了4块钱一斤。没跟着王宏干的果农们都眼红了。巩凤龙说:“我那时候给村里定的奋斗目标是人均100棵果树、年收入1万元。自从有了王县长传授的技术,现在报恩寺村的目标是人均300棵果树、年收入10万元。我们有这个信心!”
新技术让果农的腰包鼓了,王宏手里的那把锯也成了他们心中的“神锯”,找王宏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接通他的手机,“欢迎拨打辽宁金农通专家热线”的彩铃应声入耳。多年来,王宏经常早上三四点钟就接到咨询电话。“果农们起得早,遇到转不过弯的事就想问,这就是他们的需求。”王宏说,“我两三句话帮他们解开个疙瘩,他这一天干活就有劲儿。”
“我研究什么就教大家种什么,那我永远是个研究员;义县适合种什么就教大家种什么,我才是个合格的扶贫副县长。”王宏经过琢磨发现耐寒性好的梨更适合在义县生长,种植技术也要比苹果简单得多,尤其适合肢体或智力残疾的贫困人口。从2011年开始,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苹果转到梨上。
地藏寺乡烧锅村的关振先已年过60,且患有轻微智障,王宏分两年供应他800颗梨树苗,今年他的纯收入将突破1万元。“我是王县长的徒弟,跟着他干再也不受穷了。”关振先自豪地说。
在王宏和他的技术团队的精心指导下,果农们借助先进技术使果品价值与价格不断提升,收入逐渐增多。现在,义县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种植苞米,改为种植果树。目前,八月中旬产果的早金酥梨种植面积达8万亩,而全县的荒山果园也从2007年的8万亩,增加到28万亩。
一转眼,王宏5年挂职期到了。听说王县长要走,义县的果农们到县委县政府“要说法”:“领着我们奔好日子的县长走了可不行。”
“义县老百姓觉得我行,那我就干。”2012年,王宏再次续签了挂职协议,这一次没写截止日期。
12年的寒来暑往,王宏都是周一到周五在义县的山上当果树县长,周六周日回熊岳研究所指导科研。王宏觉得亏欠老婆孩子,但同样从事农业教学的妻子于辉却很理解他:“都说王宏坚持12年不容易,但我知道,是义县这片地、这群山成全了他,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