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5 09:20: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新时代,希望更多跟我一样的穷孩子能通过技能改变命运。”宁显海,来自四川大凉山,虽然家庭贫困,但是凭借技能,他走上了世界技能竞技的最高舞台,一举夺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
无论是在西南边陲的偏远山村还是东南沿海的繁华都市,长期以来,人们都希望借着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在贫困地区,这种需求尤为强烈。毕竟,给钱、给物只是一时,给技能则是长久之利。许多青年,盼技能。
而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长三角、珠三角制造重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紧缺。在一些领域,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高达2以上,这意味着两三个岗位等一人来就业的现象很普遍。
有人缺技能,企业缺人才。怎么办?近年来,人社部门深入开展技能扶贫行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接受技工教育。当同龄人还在迷茫就业方向时,许多毕业生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技能,正为贫困青年插上“翅膀”,助他们飞出“大山”,脱贫成才。
招进来——
为贫困青年插上“翅膀”
董浩然,19岁,是辽宁省阜新市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两年前,董浩然顺利考上了高中,但因为家庭困难,分担家庭压力的愿望强烈,他选择了技工学校,又选择了当下制造业中热门的数控专业。班主任评价他,“动手能力强、乐于学习钻研”,现在是班长,将来也是参加技能大赛的好苗子。
3年学习期间,董浩然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每学期还有2000元的助学金,大大缓解了这个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位,勤劳致富一户”,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人社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深入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帮助有就读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接受技工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接受职业培训。2018年,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200万人次,技工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6.42万人。
记者走访辽宁省沈阳、阜新、铁岭等地了解到,不少技工院校农村生源可达90%以上,一些有条件的技工学校已实现为所有学生免除学费。“我们大力推进技工教育,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可上,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辽宁省辽西技师学院院长张莉艳说。
但是,招生难的问题同样困扰着许多技工学校。一方面,入学人数在减少,这是大背景;另一方面,家长、学生观念没转变,重学历轻技能,能上高中大专,很少有人上技校;还有一些家长想,有的行业简单培训就上岗,为何还要花上3年念技校?
“所以学校老师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要懂政策。”张莉艳说,技能人才是就业市场紧缺,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向;技能,更是青年人未来看家的本领,是立足社会的长久之计。当前政策好,我们要做好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把招生宣传到炕上”。
培养好——
“真材实学”,技能传帮带
技工教育怎么样?技能人才怎么教?许多人并不了解。
从学校教室、实训基地到比赛现场和实习工厂,记者发现,“真材实学”是许多技工院校教学的方向。
有真材料。在阜新市技师学院,主教学楼后一个个独立的教学基地连成片,从数控机床、汽车维修设备、焊接设备到工业机器人,俨然一座座小工厂。“我们这儿的机器能加工能出活儿,在这儿学习,学生早就身临其境,轻车熟路。”带路参观的老师说。大大小小的机器旁,常能看到不少半成品整整齐齐罗列一展柜,“这都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学一点做一点,课程学完作品也成型了。”带课的专业老师说。学校愿意花钱买设备、买材料,“真刀真枪”地教技能,木材、萝卜凑合练的情况已经逐渐成过去。
有实地学。一年学理论、一年学实践、一年进企业,技工院校一般3年制,紧锣密鼓,年年有重点。当前,许多技工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把企业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请到学校当老师,也让学生进企业、真锻炼。阜新市技师学院与海尔集团、徐工集团、辽宁广厦钢结构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合作,打造重点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不白干,记者了解到,学生实习期间报酬一般在每月2000元左右。
除了学技能,技工院校这3年也是学生人格养成期,这方面,学校同样重任在肩。“我们要因需施教,哪里不够从哪教。”一些校长和老师说,许多学生刚来的时候基础差、不自信,走路都低头,这更得靠学校在品德、心理、针对性教育和辅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身心健康与技能提升“齐步走”。
培养技能人才不是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更依靠校企联合、校外平台、技能比拼发挥作用。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的栗生锐今年40岁,他说,“都说技能成才难,但是今天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太多。”从各省市专业技能大赛到世界青年技能大赛,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专业比赛为技能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开阔眼界、切磋学艺的好机会。“以赛代练,以练促学。”“80后”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说,自己当初就是这样学习进步的,今天的青年人,更是不愁切磋施展的大平台。
师傅带徒弟,技能传帮带。记者走访许多企业,聆听许多技能大师的故事,发现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技能人才团队,是他们当下共同倾力的事业。这个目标,需要更多青年人加入;这样的氛围,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学生的成长带来更多可能性。
送出去——
只要肯吃苦,不愁没出路
见到齐斌时,他正在高速运转的工厂车间操作数字机床,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工厂里,扮演着关键角色。
齐斌今年20岁,从技工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已有一年时间,每月近6000元的收入让他觉得这个学上得很值。“同龄人还在花钱,我已经能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了。每天的操作中我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行业未来前景也不错!”
像他这样顺利就业的技能学生不在少数。不少技工院校校长说,只要学生肯吃苦,毕业根本不用愁就业、愁出路,许多专业基本是供不应求的状况。人社部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379所,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00万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这么稳的就业成绩从哪儿来?
——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多年前,阜新市技师学院就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等专业,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同时,学院还设置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高的专业,包括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程爆破、钻机司机等。“我们都是先考察市场,再开设专业。”阜新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齐心说,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瞄准市场需求,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就业、有前景。
——学校为学生找就业。不久前,张莉艳趁着到山东出差的间隙,3天跑了8家公司,一家家谈学生就业协议,点对点输送人才。记者看到了张莉艳此行带回的成果——一叠实习就业单位情况表。里头把企业概况、招收工种、见习和转正工资、五险一金、食宿等待遇写得清清楚楚。摸清市场需求,开拓全国就业渠道,这是许多技工学校在做的事情,来自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也可以。”在今年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的主题报告会上,方文墨对台下许许多多的技工院校学生这样说道。他的人生就是这样,从15岁走进技工院校,他走出了一条跟同龄人不一样,却同样大放光彩的道路。这条技能成才之路,产业振兴之路,正期待着更多青年人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