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水塘里的致富经

2019-06-20 08:43:27       来源:新华社    作者:郭方达、黄江林、张彦

  “我干水产20多年啦!”1971年出生的何新华是天津市北辰区辛侯庄村很早就从事水产养殖方面的能手,守着水塘,他硬是摸索出了一条水产养殖的好路子。如今通过建立合作社,他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念上这致富经。

  走进益多利水产品合作社,总能看见何新华忙碌的身影,这位“农技带头人”很少休息,为的就是让农业生产技术产生的效益,能真正落到农户手中。

  20世纪90年代,何新华便跟着养殖户四处考察学习。适逢国内水产养殖行业高速发展时期,何新华便走在了引进南美白对虾的前列。

  但彼时水产养殖还是“孤军奋战”的局面,这就带来了几个问题。

  一是由农户跑区选苗就要耗费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大耽误了农业生产时间。二是单个农户相对育苗商而言缺乏议价能力。三是各家各户的培育情况也不尽相同,出虾的季节,质量参差不齐,忙活小半年下来,赔的人多挣的人少。

  “大伙一起干!”因养殖技术过硬、从业时间长,农户们纷纷听取了何新华的意见。何新华告诉记者,尽管合作社是2008年才成立的,但农户们“抱团取暖”已有好些年头了。

  带着农户们集体选苗、集体购买、集体培育、集体销售……解决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问题,村里的水产养殖户渐渐多了起来。

  但养殖技术的不统一、不规范,导致许多新入社农户尽管拿到好虾苗,增收仍面临困难。

  通过学习考察,他引进了“小棚屯养”技术并加以改进,引入虾苗后在棚内进行数次盐度成梯度逐渐变化的水质淡化培育,再放入天津的本土水域中饲养。

  “十几天的淡化过程可以把原先三成左右的成活率提高到八成,如果进行二次淡化培育,这个数字可以上升到九成,一亩水塘平均增收3000元。”

  就是这么一件好事,推广起来却遇到了阻碍。

  “一个大棚的搭建成本怎么也要五位数,那时候村里许多养殖户亏了钱,谁都不愿尝试。”

  无奈的何新华拿出自己的积蓄:搭建大棚一律额外补贴5000元!这才让十几个胆大的农户开始了新技术的引进。

  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出的虾量大质优,这十几户的销售额达到了上千万元。

  为了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何新华牵头建设了一家技术服务站,与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既作为高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又能够给农户们提供上门技术指导,同时设立了下属的小药厂,用以生产相关的水产养殖生物制剂。

  此外,对于缺乏资金却想入社的贫困户,何新华出钱、出苗、出服务,“先养着,等有了成效再还不迟”。

  一年下来,合作社要垫付5000余万元,但看见村民们增收,何新华心里却是说不出的高兴。

  农户自力更生,但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对于农户的补助,以合作社所在的北辰区为例,2018年以来,区内推广农业主导品种9个、新技术9项以上,落实农业保险补贴35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71台套、247万元,粮食补贴10.12万亩、961万元,耕地质量提升补贴143.29万元。

  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跟着何新华外出考察学习,“技术致富”已经成为许多农户心里的共识。

  北辰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内以现有培训基地为基础,加大中专学历教育、农业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等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年内计划完成中专学员毕业考核2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6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人次、各类农业技术及安全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

  “鼓励农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学回来’,真正把农业技术播撒到田间地头。”该负责人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