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2019-04-25 08:57:47       来源:央广网    作者:晁向荣 陈鹏 姜文婧 冯志远 许大为

  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4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走访看到,重庆、湖南、黑龙江等地在全面落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破解贫困地区吃住行等问题方面,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山有水好宜居”,走在重庆市万州区面积最大的三峡移民乡镇——武陵镇源阳小区的街道上,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溪从社区中间流过,汉代建筑风格的新型民居小楼依次点缀两旁。

  武陵镇人大主席谭仕勇:弱电力管网全部下地;污水管网全部规范:污水和雨水分流;垃圾分类处理,我们有统一的收集箱,清扫人员每天保洁,下午就有垃圾车运到转运场,再运到万州的垃圾处理厂去处理。

  武陵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以前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源阳小区是2017年开展的三峡后续扶贫项目之一,三峡后续资金投资3000万,目前第一批几十户居民已经入住。

  4月中旬,天气已经略显炎热,秦华艳整在自家楼下门前的空地上晒被子。3年前,她们一家5口住进了现在的小楼里。安全、整洁的住房让居民们心中有了底,崭新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今年43岁的周碧,每天在武陵镇3A级景区“大唐荔园”为果树除草打药。2013年,家里2亩多田地流转给景区后,周碧在景区里找了一份工作,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拿到一万多元。

  周碧:这个工作还可以,方便带小孩,顺便在这里挣钱,生活费解决了。土地流转费加打工的收入,每年有一万多块。

  近年来,武陵镇通过完成贫困村公路硬化、产业发展、水利设施建设等54个扶贫项目,极大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2%下降到2018年的0.12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75%,城乡合作医疗参合率98.8%。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

  武陵镇黄金村扶贫书记陈厚发:刚来的时候产业还没有建起来,村办公室也不达标。旁边这个医务室是2016年才建起来的。现在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我举个例子,黄金村的面积是4.8平方公里,公路就有32公里,形成了一个公路网络,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一是桂圆,二是蜜柚,现在还引进了生态猪养殖,地址都选好了,今年下半年就把猪场建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能否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是衡量各级政府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标。

  杨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一名小伙,家里五口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杨斌曾经在外务工多年,随着村里致富产业逐步成型,他选择回到家乡,现在是村里的一名交通协管员,一个月工资2000元。杨斌说,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杨斌:公路从很烂的路变成了青石板路,房子也装修了,变化大。

  通过村里的相亲大会,杨斌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如今孩子已经6个月大。五年多来,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等“旅游+”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孙中元: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贫困发生率由56.76%下降到1.17%,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是湖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把产业建设作为“造血”扶贫核心举措,因地制宜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的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真正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农民张彦峰的家中,5头黄牛正在牛圈中晒着太阳,庭院中平整干净、两个小木牛棚就整齐的坐落在新翻修的砖房旁边,丝毫看不出贫困户的样子。但是张彦峰说,2016年之前,他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张彦峰:之前收入不行,一年只能挣不到一万块钱,我也干不了啥,主要就是我媳妇种点地,那个时候要有啥毛病,就要去借钱。

  为了帮助张彦峰脱贫,2016年,镇政府为他建档立卡并申请了无息贷款,搞起了家庭养殖特色产业,养了5头大黄牛,又为他的妻子找到了去工厂打工的工作。张彦峰算了算,现在每年收入能到达2万多元。儿子上小学每年还有1000元的教育补助,现在不仅吃喝不愁,儿子上学还有了保障:

  张彦峰:让我养牛、种地,帮我进了合作社,还帮我减少了孩子上学的负担。现在牛能下崽子了,一个崽子能值一万多块钱。

  元宝镇副镇长步玉国总结说,发展产业,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重要抓手。

  步玉国: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医疗保障、上学都没问题了。全镇88户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至少每户一个,有的多达四五个。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正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提升工程,坚持走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之路,推动产业扶贫措施落地生根。2018年,全省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落地4715个,比2017年新增1395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0.1万人。

  绥化市市长张子林:通过产业脱贫,每户都要有2个以上的增收产业,村里的合作组织要发挥作用,壮大集体经济,县里的龙头企业也要进行帮带。

  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全面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国祥: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能放松,要聚心聚力,全力以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