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乌诺村扶贫重教清清乡风

2019-04-10 15:44:4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心杨 李飞

  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地处湿地保护区养殖业受限,地处农牧区却沾不上农牧业的光儿——这些因素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乌诺村“穷名”在外。面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道道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乌诺村后,多年来愁眉不展的村民们钱包鼓起来了。

  奶牛托养、庭院经济、教育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范志贺奔忙近300天,为这个村接连开出致富良方。

  多管齐下致富“大磨”转起来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固本之举。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商议后,范志贺决定以“奶牛托养”的方式恢复乌诺村的“造血”功能,湿地保护和规模养殖的矛盾迎刃而解。2018年,乌诺村利用驻村扶贫工作队带来的100万元扶贫资金,与优然牧业、犇康牧业等企业进行合作,全村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可享受项目年收益500多元。到2020年,企业返还的本金将用于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村里正在和台湾元盛集团洽谈合作,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带资入社”的方式让村民加入元盛和牛养殖合作社,实现贫困户与大企业的“捆绑式”受益,拓宽村民致富路,减少返贫风险。

  “抓大不放小”,范志贺不放过任何一个给贫困户增收的机会。“奶牛托养”项目落定后,他把目光锁定村民自家小园的“一亩三分地”上。去年,工作队购买了1950只鸡雏和鹅雏,分发给村里有养殖条件的贫困户,并免费提供饲料,育成后帮助销售。贫困户从头到尾没掏一分钱,就增加了一笔收入。范志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成立合作社,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连片集约种植,让大家抱团取暖。

  乌诺村致富的“大磨”转起来,村民投身其中,不但受益,更鼓足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为孩子打开“世界之窗”

  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硬件设施和投入资金有限,导致这里的孩子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

  曾经当过教师的范志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让更多的孩子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将乌诺村村部会议室改造后兼做“乡村少年宫”,圆形会议桌用作孩子的课桌,开会用的投影仪用来播放课件。他在电脑里精心储备了“世界之窗”各类知识点,覆盖英语、历史、地理、国学等多个学科。他主动当起课外辅导员,利用寒暑假等闲暇时间,无偿给孩子做课外知识拓展。这间特殊的教室寓教于乐,开阔孩子视野。

  27岁的刘畅是从乌诺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后来因病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不富裕的一家又雪上加霜。范志贺“特事特办”,上门做刘畅的工作,希望她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村里的孩子。经过一个假期的试用,刘畅正式“上岗”,成为一名“编外教师”,每月拿驻村工作队开的800元“工资”。采访中刘畅感言:“范书记心中装着扶贫事业,更装着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我也很有成就感,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

  全情投入扶贫好事一箩筐

  细数乌诺村近几年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杨光作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原来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土道,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前几年村里一户人家结婚,婚车进不来出不去,最后是用“四轮子”接的亲。“其他设施更是不用说,村里连个‘整装’的房子都没有。”

  从前“穷名”响当当,如今的乌诺村却让人眼前一亮。10公里的主路、7.5公里的巷道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一些急弯和道口处贴着反光板和指示牌,这是范志贺的“作品”。新建的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范志贺说,村里组建了近40人的广场舞队和秧歌队,大家伙的文化生活愈发精彩了。“我打算来年搞一台像样的‘村晚’,让村里的文艺人儿都上台展示展示。”

  协调哈医大一院专家到乌诺村义诊,利用单位食堂为村民销售农副产品,为村里学生送运动服运动鞋,春节聘请理发师上门为出行不便的村民免费理发,冬季出资为村民租用室内活动场所……都体现着范志贺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投入和细心。

  结束采访时,夕阳刚好隐身地平线。短暂告别后,范志贺并未离开,双眼望向村路的尽头:“校车就要到村里了,我再等会儿接接孩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