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4 09:00: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面积占四川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方病高发区和生态脆弱区于一体,32个县全部为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近年来,通过援藏帮扶、产业带动、生态保护等方式,四川藏区脱贫攻坚取得长效进展。四川省委藏区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四川藏区已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仅2018年就实现702个贫困村退出、7.6万贫困人口脱贫,藏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6.7%下降到2018年底的2.6%。
初春时节,走进川西高原,处处能感受到当地群众因脱贫致富而洋溢的喜悦,藏区经济发展跳动的脉搏。
“去年牦牛奶卖了8000多元”
兴产业,变被动输血为自我造血
“来一碗,香得很!好喝得很!”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大草原,记者从下哈拉玛村贫困户瓦桑初手中接过一大碗香气四溢的牦牛奶,一饮而尽,浓郁的奶香气息顿入心田。
红原县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区贫困县。2015年,四川省食药监局开始对口帮扶红原县,先后派出10余名干部到此挂职,参与脱贫攻坚。在对口帮扶中,助推红原县特色产业——藏区牦牛奶粉、酸奶、牛肉干等特色食品生产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吃力地提着用无菌桶封装的新鲜牦牛奶,瓦桑初的脸虽然憋得通红,却始终洋溢着笑意。“这两桶奶送去收奶站,钱就到手了嘛!”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牦牛奶只能做成奶渣子,几毛钱一公斤,卖不完只能坏掉,现在一公斤鲜奶就能卖7块钱!“去年牦牛奶卖了8000多元!今年再勤快点,卖个上万块没问题!”算完账,瓦桑初笑出了声:“我找村干部说过,再统计贫困户时,可别再把我算进去了!”
提升扶贫的含金量,还需提升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2016年,四川省食药监局成立“红原奶粉”课题组,依托省内技术院所,降低了牦牛乳中的苯甲酸含量,不仅解决了乳粉技术难题,而且提升了奶粉口感。
“遵循高原藏区既有的优势产业扶贫,培植产业能够事半功倍。”四川省食药监局派往红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熊华明介绍,如今,高原上的牦牛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牛”,牦牛奶粉成了惠及红原上万名牧民的大产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份,在国外也打开了市场。
近年来,四川援藏扶贫的捐款捐物“被动输血”模式,逐渐被产业发展的“主动造血”局面代替,藏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维持在7.5%左右。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纷纷在藏区设立“飞地”园区,为藏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加速器。去年四川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3.5亿元。
“做梦都没想到住这么好的房”
补短板,变逐草而居为安居乐业
“屋顶上插一个板子,就能烧热水了?”
3月初,甘孜州巴塘县地巫乡甲雪村,年近八十的姆斗家新居房顶上,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刚装上时,姆斗还半信半疑。
如今,不但村民们屋内烧水做饭不再愁,结余电力并网外送,还能为村集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看着一应俱全的新居设施,姆斗由衷感激:“做梦都没想到住这么好的房!”
甲雪村原址离县城车程至少6个小时,土地贫瘠,地灾频繁,只能靠天吃饭,此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2016年8月,成都双流区援建力量为甲雪村和其他两个村启动整村易地搬迁,119户595名村民集体搬迁至巴塘县城附近。
近日完成的甲雪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是甘孜州第一个完成备案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根据巴塘的有效日照时间,这个项目并网发电年收入预计为80余万元。”项目负责人蒲显全介绍,除去运维费用,余下资金将全部纳入附近两个聚居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收益,预计每户每年增收1000余元。
2013年以来,四川启动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涵盖藏区新居建设等六大领域。在四川藏区,农牧民从逐水草而居,“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传统生活模式,走向用上太阳能、实现电气化、网络全覆盖的定居生活。2018年,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共计到位资金86.9亿元,较2017年增长15.7%。
高原天堑,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基建难度巨大。要脱贫攻坚,更亟须补上这块短板。近年来,四川建成通航甘孜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雅段和雅康、汶马两条高速公路,终结了藏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高原天堑变通途。同时,建成“新都桥—甘孜—石渠”和川藏电力联网两条“电力天路”,32个藏区县全部接入国家骨干电网,全面消除了无电村和无电户。
“虽然还有部分贷款,但日子越来越好了”
强生态,变高原风景为脱贫资本
阳春三月,阿坝州若尔盖县依然时有雨雪,草原辽阔的下巴西村却游人如织。
“贵客到,里面请!”车刚停下,开办藏家乐的村民巴靳便迎上前来:“前年开张的,虽然还有部分贷款,但日子越来越好了。”地处风景瑰丽的大草原,即使在淡季,开办藏家乐也能为巴靳一家带来每月一万多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这里的大草原就是脱贫的资本!”对口帮扶若尔盖县的德阳市派驻在下巴西村的一名干部介绍,他们已邀请德阳多部门人员组建联合专家组,对下巴西村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研究。
在广袤的四川藏区,植被丰富、景象多姿,几乎处处皆景、村村可游。为突出绿色底色,四川出台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取消对藏区州县的GDP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绿水青山成为藏区脱贫的金山银山。
“有热水、有无线网络……方便得很!”甘孜州理塘县冷戈村村民所波在自家的藏家乐门口热情地招呼游客。自从村里通电,游客络绎不绝,所波家的客栈时常爆满,他将床位从5张增加到20多张,年旅游收入也增至4万多元。随着基础设施瓶颈逐步突破,四川藏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旅游业,全省藏区旅游年收入接近450亿元。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带富一个乡。截至目前,四川省政府指导和支持藏区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近200个,建成汶川水磨、茂县坪头、理县桃坪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共带动10余万农牧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