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扶贫

“调”出乡村振兴新动能——安徽宿州埇桥区脱贫攻坚见闻

2018-11-08 15:25:39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菲

  新华社合肥11月8日电(记者王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四带一自”扶贫,即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自种自养,在安徽,更优、更绿的适应性产业如今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致富的动力引擎。

  树上结核桃,树下种菊花、牡丹、白芷,林间养白鹅。11月初,宿州仙湖花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亩核桃林仍然绿意葱茏,核桃林下尚未采摘的白菊在枝头盛开。

  “当地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好契合了公司发展生态农业的转型思路,我们在宿州埇桥区栏杆镇流转了5000亩土地,开展优质纸皮核桃种植加工。林上林下相结合打造生态立体循环农业。”谈起生态林业,公司总经理张海东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仙湖花田”,下一步还将对核桃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实现三产融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宿州埇桥区大力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围绕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生态环保,发展优质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特色种养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务工、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8.43%降至2.37%。

  宿州仙湖花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核桃林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栏杆镇的扶贫产业基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稳定的增收渠道。

  “公司在栏杆镇六合社区、朱庙村流转5000亩土地,支付当地农民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同时,公司与附近的156户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在园区务工每天收入80元工资。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资金入股的方式获得固定分红。”张海东说。

  宿州埇桥区农委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郝彩霞介绍,埇桥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拓宽扶贫之路。今年以来全区共投入资金1.3亿元,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人均增收703.6元。

  特色产业发展给贫困村带来新产业、新技术,同时利用产业扶贫到村项目资金充实村集体所占股份,提高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我们夫妻俩都有病不能外出打工,如今村里发展设施大棚,我们在家附近就有活干,一天能挣50元,上班时间灵活还能带带孙子。”夹沟镇湖町村贫困户涂俊才说,“我还是村里的互助员,平时照顾行动不便的五保户,每个月有600元的工资。家里再养养猪,生活不愁了!”

  湖町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壳村”,村民以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作物为主,收入较低。去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依据村里的自然条件结合市场情况,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村里成立兴农公司,对集体财产进行清产核资。将村集体的1000亩低产山林地承包给专业合作社,打造优质软籽石榴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

  “要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根基。”安徽省科技厅下派干部、湖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查显胜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调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发展蔬菜大棚、水果玉米和软籽石榴等主导产业,与中国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业附加值。

  在湖町村的蔬菜基地,记者看到,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侧。

  “秋季种精品蔬菜,春季种优质甜瓜,产业发展是俺们发家致富的聚宝盆。”村党支部书记武克才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可以达到12万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