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产业

从单纯种地到发展特色产业,甘肃—— 养牛种菜 富得更快(纵横对比看民生·脱贫③)

2017-06-28 13:57: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林治波 柴秋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甘肃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状况,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有一则“‘解密’静宁苹果,看小苹果如何做成大产业”的微信文章,曾迅速刷爆朋友圈。一时间,上央视推销苹果的县委书记和静宁苹果一起,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不仅是静宁苹果,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甘肃,一项项富民产业正不断将老百姓的钱包填得鼓鼓囊囊: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元,增长12.2%,富民产业收入占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要多渠道促农增收,延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业,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基层调研时说,甘肃省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筑产业支撑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咋选

  “什么产业能脱贫?”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

  “过去全村几乎没啥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李海东说,山区寒凉,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不仅是绽坡村,在几年前,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靠传统农业,增收难度大。

  怎么办?李海东想到了村里一直有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传统,常年在外贩运中药材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

  2010年,李海东将富硒农业新科技应用于当地中药材种植,“富硒黄芪亩产可达650多公斤,每亩收购价最高时能超过200元。”能带领数百名乡亲一起致富,李海东高兴极了。

  “渭源县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40万亩,年加工中药材7万多吨,综合产值达到13.9亿元。”渭源县县委书记吉秀介绍,全县217个行政村中,中医药产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村达123个。

  在吉秀看来,找准特色产业,必须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让经验可复制、接地气,才能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吉秀说。

  甘肃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甘肃省优势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153.84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全国领先。

  产业有了,但要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还得在精准覆盖上下功夫。

  “我们正在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对于“七个一批”清单式管理核准的63万贫困户272万贫困人口,该省逐户摸底、逐村建账,要帮助每个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有册、县有簿”,真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

  “2017年,我们要力争在贫困地区新增蔬菜40万亩、新增水果27万亩、新增马铃薯22万亩,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80万亩左右。”康国玺说。

  资金咋来

  产业扶贫,没有“粮草”可不成。然而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不得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甘肃农牧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财政部门共同探索创新财政资金支农模式,同财政、扶贫、金融办等部门启动出台牛羊蔬菜贷款金融产品,累计放贷户总数达到21.6万户,累计放贷265亿元,省级财政累计贴息19.6亿元。”康国玺介绍,甘肃省目前向75个贫困县累计放贷16.8万户、230亿元、省级财政累计贴息9.9亿元。

  为舒畅产业扶贫融资渠道,从2016开始,甘肃出台了《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千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集中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富民产业。

  在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菜子庙村,刚从地里劳作归来的杨成连顾不上喝水,就匆匆赶去牛圈喂牛。“3头牛都是从镇上的‘牛超市’里买的,还上了保险,牛万一死亡的话,有保险金兜底,养牛也没啥后顾之忧了。”杨成连说。

  近年来,甘肃省在贫困地区开办了10个中央补贴险种、7个省级财政补贴险种以及地方特色保险试点险种,全省农险品种达到30多个,基本上覆盖所有贫困地区。“我们注资10亿元筹建了甘肃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降低市场风险给贫困群众带来的损失。”康国玺说。

  要想多途径增加贫困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全方位激活贫困地区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也是关键。2015年,陇南市西和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后,就开始着力解决“三农”融资问题,贫困户陈五兔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我把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合作社,1亩地1000块钱。”陈五兔所说的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也曾经一直面临着资金不足、发展受限的困境。“经过土地确权以后,贷款开始容易起来了。去年,合作社用流转的300亩土地的使用权抵押贷款,贷到了350万元。用这笔钱,我们新建了一条生产线。”合作社负责人郭大权说,自己想要带领乡亲们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现在终于有了本金和底气。

  贫困户咋带

  “这几年苹果价格有点低,去年我家的3亩多果园收入了3万多元,果树就是我的命根子,脱贫就靠它了。”面对市场价格波动,静宁县治平乡柳沟村贫困户胡省省还是有些担心。

  苹果价格走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上“冒牌”苹果泛滥。一位收购苹果的客商无奈地告诉记者,一些外地苹果打着“静宁苹果”的旗号,用低价抢占市场。

  这些年来,当地政府、专业合作社也开始为静宁苹果品牌保护动脑子、想办法。仁大镇政府在苹果上贴上了生态原产地二维码,让苹果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红六福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0万元,尝试建立使用二维码技术制作的可追溯标签……

  “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既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又是脱贫致富的客观现实。”康国玺介绍,甘肃省把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关键举措来抓,加快培育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先进生产力规模经营的快车。

  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81个,占全省的93%;全省6220个贫困村中有6159个村组建立了合作社,占贫困村总数的99%;有46万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占到贫困户总数的69%。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709个,带动农户301万户。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低价提供辣椒种苗,蔬菜站派技术人员到家里进行指导,4个月的成长期后,合作社的回收价格会高于成本价,可以说是稳赚不赔‘零风险’。”陇南徽县的一位椒农美滋滋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徽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思路,先后列支639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853个。依托产业扶贫,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2万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万人,下降58%。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