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3 14:55: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聂振邦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3日讯 在近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聂振邦、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等三位权威专家就粮食如何去库存发表了各自看法,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现在的高库存这个形成原因是什么,这个环节我们专门探讨这个话题,聂会长您专门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聂振邦: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粮食从2004年到2015年连续12年实现增产,打破了过去“两丰两平一欠”的规律。这说明我国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科学种粮水平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粮食丰收了,社会资源多了,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使丰收的粮食大部分进入国家粮库,现在全社会粮食总库存,中央事权管理的粮食约占92%。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同时保管这么大数量的粮食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次,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比较大,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用粮企业进口了大量的粮食和替代品。5月上旬,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进口粮食到港完税价每吨比国内粮食价格要低400到900元,玉米价差每吨420元左右,小麦价差900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就会大量进口低价粮。去年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达到1.2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超过8000万吨。第三,油脂消费多了,肉蛋奶消费多了,口粮消费下降。据统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每人年平均消费原粮267公斤,现在平均消费200多公斤,而城镇人口人均消费贸易粮同期达到137公斤,现在下降到87公斤左右。因此,我国粮食供需关系失衡,粮食供应远远大于需求。除了社会库存的粮食,去年国内粮食产量6.21亿吨,进口1.2亿吨,粮食当年供应量7.4亿吨,而人均拥有粮食450公斤,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库存粮食就增加了。同时,种粮农民的家庭存粮也大大减少。
那么粮食库存多少合适呢?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库存消费比是17%至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超过或者低于这个警戒线,都属于不安全因素。我国人口多,地域辽阔,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每年需要从省外大量调进粮食。因此,从长期的粮食供需情况看,我国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保持在50%左右比较适宜,甚至还可以再高一点。这样库存水平即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用量的需求,同时对调控市场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兼顾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用粮企业各方的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较大。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这个水平。粮食库存高企给国家带来巨大财政负担。据数据显示,国家储存1斤粮食一年的保管费、贷款利息、损失损耗等需要0.12元至0.13元,如果保管这么大数量的粮食,一年的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高价收购的粮食进了国家粮库,加工企业难以消耗这样高价的粮食。这又导致出现“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玉米强加工品弱”等问题。因此,粮食库存多少合适呢,业内人士讲,粮食问题“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因此,粮食宏观调控要考虑到粮食库存、国家财政负担、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粮食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利益,要掌握好这个平衡点。这就要求综合施策,确保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