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6 08:46:00
有社会舆论认为,这类年轻人是在回避就业压力。也有评论认为,他们是突破旧观念束缚,倡导全新的就业观。
25岁的合肥女孩小蔓去年大学毕业。一年间,她几乎都在旅行。
“毕业那年我可以去一家公司做文秘,但我放弃了。”小蔓说,“我对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感兴趣。说白了,其实我还没想好到底该干什么。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校园学习,毕业了,我认为不如停下来,彻底放下一切,用一段时间到处去走走,也想想未来的道路,何必匆忙给人生定位。”
刚刚经历完6月毕业季,不少年轻人和小蔓一样加入了“慢就业族”。一些人选择到国外游学,或为国际组织担任志愿者;一些人选择到国内的偏远山区支教;一些人为今后的创业在各地考察;还有一些人干脆选择先闲下来,在家陪伴父母一段时间。
安徽农业大学的小宇毕业前没有投入应聘大军。他说:“我早想好了要自己创业,但是不急着一毕业就开始。”
小宇打算先到师兄们在各地承包的农业园里实习兼考察。他说,要用一段时间多走几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搞清楚成本、收益,增加农田实战经验,为将来自己流转土地经营农场打下基础。
“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的同学有很多种情况,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机会。”小宇说,“‘慢就业’状态里,只要所做的事情对将来发展有利,长远看来,应该会比马上就业发展前景更好。”
当然,小宇也不否认,推迟就业的同学中也有部分人因无法找到工作,而选择逃往家庭,回避压力。
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慢就业族”已经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支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也是一种学习。
批评的声音则指出,他们是逃避现实的啃老族,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还有中立的舆论认为,这不是新流行,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无奈之举。
社会学家范和生指出,对待“慢就业”不该急着否定。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劳动、就业的理解和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情感和身体有一定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无可厚非。而为未来发展厘清头绪、打好基础,更是换一种方式应对挑战。“当然,‘慢’绝对不应成为蹉跎青春、回避竞争的借口。”他说。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