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

“互联网+”农业发展新机遇

2015-07-14 11:23:00   

《农产品市场周刊》记者    曾诗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战略,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农业作为最传统的行业已经开始与互联网产生“化学反应”。互联网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缩短产品到餐桌的距离,也同样能帮助农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滞销问题,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和经济损失。尤其在巨头和资本的推动下,“互联网+农业”显然已经站在风口上,这也正是互联网赋予农业的新机遇。

        近日,由央广网、一亩田和天天果园、味道网联合举办的“互联网+农业的路径和变革”论坛在北京举办,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等嘉宾出席,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机遇。

王小兵: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王小兵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农业”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给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要用现在的管理理念价值链、供应链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要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对接。”王小兵首先用“三个要”对“互联网+”做出了诠释,在他看来,“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农业加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当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方面,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农业生产环节来治理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农业的生命体本身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控制。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动力等节本增效的互联网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在农业流通方面,互联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王小兵强调,农业的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即要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城市居民的购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带动下,一亩田、天天果园等农业电商企业异军突起。农业部门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把区县市经营主体和京东、阿里、一亩田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从管理上提供科学的决策,真正实现靠数据说话,增强政府、企业和生产者决策的科学性。

        四是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部目前正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去年已经在全国10个省、22个县进行了信息农业试点。把农民所需要的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腾讯企业服务集于一体,把每个服务站作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关键点来扶持。我们计划今年继续试点,从明年开始进入整体推进,准备在“十三五”期间把全国的58.8万个行政村连接形成一张大网,其实这张大网也是一个农业的大数据。

         “互联网+农业会催生出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产品、产业、企业和商业模式。一亩田就是一个典型。未来还会催生更多的互联网工业企业,农业大数据企业以及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等。”王小兵说:“整个互联网的企业最终都是服务,服务才是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互联网+农业”的未来发展,王小兵表示,整个互联网+农业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希望农业能够搭上“互联网+”这趟列车,飞奔起来。

 

张新红:互联网+农业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本次论坛上,谈及“互联网+农业”的关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用一个词进行了高度概括:融合。在他看来,互联网发展至今,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技术、网络、基础设施、渠道、媒体、产业、思维等。在这么多的属性中,不能习惯用哪个就把哪个加进去,而且,互联网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未来会有更多功能、更多属性,应该都储备进去,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的对象,张新红表示,“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及功能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全要素的、全面的融合。

        张新红提到,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盯着互联网,因为我们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不单是互联网能够简单代替的。张新红分析,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本身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具备这么多的属性和功能之外,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互联网本身也在发展,它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其次,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包括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工艺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都在大力发展,也正因如此,技术仍然在快速变化,而且正在不断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考虑“互联网+农业”的时候也必须把这些技术层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并清楚意识到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互联网+农业’其实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互联网+农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新红表示。

 

 

高海燕:互联网如何重构农业生态体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在被重新定义。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互联网+农业”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态体系的重构上。未来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将由平台型主导,因为其商品品类较多,交易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如结算、物流、标准化、信用等,平台实际上是交易服务商,平台越强其获得的交易能力越强。

        高海燕介绍,一亩田集团以“互联网+农业”的B2B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主要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目前一亩田平台活跃的大宗采购商达22万个,在线供应商达210万个,每日有效信息量30万条,农产品品种达到1.2万种,涉及国内1972个县市,覆盖国内产地1.3亿农民。截至今年6月10日,一亩田每日平均交易金额达2.5亿元,峰值达2.8亿元。日影响交易额达8亿元。从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6日,一亩田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行业观察者预计一亩田今年平台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一亩田决不做弯腰捡钱的事,我们朝着规模一路狂奔,我们以帮助农民卖农产品为起点,但不是贸易商的模式,在交易额未达到1万亿之前,一亩田选择不盈利。我们是为了形成规模以后,来创新农业市场的规则,重新来调整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类似于公共服务的平台,为中国真正现代农业服务。当一亩田交易额达到万亿时,开始释放标准,制定农产品流通领域新秩序。”

        “不可否认,今天的农业市场生态确实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流通效率低下、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等,具体表现在农产品滞销。今年5月,广西、安徽等地西瓜发生严重滞销,6月底,陕西周至大量油桃滞销,果农无奈倒进河道。”高海燕称一亩田拒绝滞销,总体上有这个能力,但不能说100%有这个能力。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一亩田已经利用互联网在全国解决滞销事件60多起。他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滞销本质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信息短缺直接导致的,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分析,将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

        此外,农业还面临着融资难、物流难等问题,高海燕指出,信用上的短缺使中国农业与金融相离很远,而没有资本和金融的流动根本不能迎来农业现代化时代。有责任有能力有效率的第三方平台才能通过利诱机制来遵守规则;对农产品电商而言,最后一公里和冷链物流是两大痛点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最后一公里,农村缺运力,冷链物流,农村缺设施。对此,高海燕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农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对称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业务规模和物流形态之间不匹配,业务规模的利润不能覆盖物流的成本,这才是核心,而并非设施的短缺。 

        “一亩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平台,我们对市场的认知从来不是来自带有空调的办公室,而是实践。我们队伍70%的人力资源都投放在农村,我们也可以叫做‘脚上沾有泥巴的电商平台’。高海燕激动地说:“ 一亩田为中国现代农业而来,为创建中国农业的新文明而来,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生产智能化、产品安全化、流通高效化。”

 

陈嘉杰 :生鲜电商现在要降价,提升用户体验

        生鲜电商一度被誉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围绕这个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生鲜电商已达4000家,支撑4000家生鲜电商的是背后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互联网+农业”,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和农业像恋爱中的男女,当双方都发展成熟后,自由恋爱一定能有好结果,尽量别“父母包办”。

        现在生鲜电商很火、投资很热,但众多生鲜电商中鲜有大量盈利,几乎全部在亏损。“盈利是分分钟的事,但不是现在要考虑的,目前要做的是降低价格,提高用户体验”,对于未来天天果园的盈利状况,陈嘉杰显得很自信。他介绍,做生鲜电商没有捷径可以走,天天果园用6年时间打造了独有的“综合供应链”体系,从商品的源头挑选、运输、存储、配送、售后等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这套标准也是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的最高门槛。

        “天天果园跟今天来的很多公司都不一样,我们更偏向于消费者,更偏向于互联网,很多人说我们是水果搬运工,其实做个合格的搬运工挺不容易的,我看到99%的生鲜店真的只是搬运工而已,不会考虑去做供应链,不会把这么多的链条和国内的这些生产商做分享,我们觉得合格的搬运工应该是对上游用户,包括下游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陈嘉杰表示,天天果园是一个桥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和国外的农场协会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也清楚地了解了国外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通过学习,天天果园正在把这些好的经验复制到国内,将好的种植技术引进国内,提升国内产品的品质。

        一个多月前,天天果园宣布完成总金额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也是生鲜电商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天天果园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今年将加速全国扩张,同时向生鲜品类扩张,并启动O2O业务。对此,陈嘉杰称,“我们和京东是自由恋爱,战略合作商双方资源是共享的。天天果园将加强与京东到家的合作,双方会尝试水果在各个渠道的销售。此外,利用京东的物流优势,今年年底会在北上广开100家O2O店。”

        有了京东这个靠山,天天果园的信心似乎更有了底气。陈嘉杰称,“欢迎大家来竞争,生鲜电商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第28期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