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5 09:09:41 来源: 凤凰博报 作者:庞祝君
春节回乡下与亲人团聚,除了写了篇五保户过年凄惨景象的小文外,再也没有写过乡愁的文字,因为我认为,写了这些东西就等于暴露了村里的许多实情,也就是乡亲们的隐私!但不说,又有失于自己多年来在网络码字的身份。
我们村子在桂南,全村基本情况:人口415人,72户,耕地220亩(水田200亩、坡地20亩)。现在耕种约60亩,其余就是属于丢荒的田地。
为什么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多?
据我对家乡的了解,如今乡亲不愿意种田不仅仅是到城里打工那么简单,它涉及的层面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种田成本大,收入少。我们家乡主要以产水稻为主,一年为两季。种植水稻,两季,亩产为:早糙700斤、晚糙400斤左右。去年每亩地政府补贴190元。稻谷卖出去的价格是每斤1.4元。成本最大的是化肥、农药等农资,这些农资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粮食上涨幅度。像尿素,以前是70—80元一袋(100斤),现在是100元;除草用的草甘膦2斤1瓶22元。如果按照去年的价格,种植一亩水稻,按每亩1100斤算,毛收入1540元。其成本为每亩化肥120元、犁耙田地200元、收割200元,自己付出的劳动力还不算。也就是说,每亩稻谷纯收入为1020元左右。如果一家三口有三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3000元左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三口之家两个大人都出去打工,孩子留给老人带,两人找到活干,每月至少有3000—4000元,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收入就有6000-8000元。所以说,出去打工的兄弟姐妹还是越来越多。春节一过,只有不到4%的劳动力在村里从事粮食种植,其他人都外出打工了,而且剩下的都是老和小的。
二是水源污染严重,导致颗粒无收。我们家乡有两座水库,每到耕作季节,水渠就显得相当繁忙,因为沿途的农户都是靠这水库的水才能种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的,但随着猪肉和鸡鸭价格的上涨,水渠两旁就有十几家养殖专业户,猪和鸡鸭的排泄物就直接排到水渠里,使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我记得以前村边小河里的水很清澈,口干的时候都可以直接捧起水来就喝,现在就不行了,一股的猪屎和鸭屎味,水质很浑浊,而且有很多的垃圾及漂浮物浮在水面上。大年初一,我路过我们邻近的一条村子,碰到一位村民,她说以前种萝卜,收入是每亩达到3500多元,现在就不行了,如果水质差,萝卜长到像筷子这么大,就全烂死了,可以说是失收。水是农业的命脉,水都没有保障,乡亲们没有办法选择种田,都是出外打工,多数人宁愿让自己家里的田地荒废了也不愿意去耕种。
三是受自然条件气候的影响。由于我们家乡每年都有几次大的台风掠过,水稻种下去了,刚好碰到台风,损失是不用说了,如果是收割之前碰到这样的天灾人祸,基本是没有任何收成的。比如去年10月的那次台风“彩虹”,一位乡亲种的几亩辣椒,原本是可以收入1万元以上的,台风一来,全部倒下去了,满打满算就收到2000元。当时水稻正当抽穗的时候,台风一吹,减产大半。所以说,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情愿在家里种田。
四是农民的地被政府征收,手里没地耕种。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家乡也掀起了发展产业园、科技园甚至是商品房的热潮。发展这些东西,就得从农民的手里拿地。镇上一个的村子,田地基本被政府征收了,补的那点钱,有眼光的农户,用来做些投资还可以,如果遇到个不争气的主,拿去赌了,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他们的土地没了,随着留守老人一天天老去,留守儿童长大后也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里打工,种地的人就这样越来越少了。
……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就不明白,同样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什么那么多的乡亲选者了工业,就放弃了我们的传统农业?如果政府从“三公”消费里拿出一点钱来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是不是能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在农村呢?
村边长的这个我们那儿叫锣鼓树,叶子是包粽子用的
这些田地是准备种水稻的
远处的水田就是已经荒好久了
河里怎么可能是这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