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

李伟:抓紧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 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2015-11-17 10:41:2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15日指出,面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新条件,抓紧培育农业增长的新动力,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当前和长远兼顾,国内和国际统筹,全面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14-1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为主题,集中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动力升级。

  李伟在峰会上指出,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50公斤,已经略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以建立起庞大的粮食收储、加工、分销体系,城乡居民的粮食可获得性明显增强,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既为中国应对改革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世界缓减贫困和饥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伟表示,要清醒地看到,看到可持续的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有一些方面还非常脆弱,无论是外部的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的要素配置,都对粮食和食品安全在现代中国提出了新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李伟指出了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

  第一,粮食产量年年增产,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走的基本上还是依靠要素投入的老路,水资源已经过度开发,不少地方超出了环境的容量,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经济代价越来越突出。如果粮食生产继续以这种方式透支资源环境,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被继续破坏。今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就必然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二,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内部条件的变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业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临时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内粮食价格变化趋势,与国际市场严重背离,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问题日益突出。库存挤压严重,财政负担沉重,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的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第三,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质量安全的状况隐蔽性强,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信息不对称,政府实施有效监管的难度较大。现有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不能让人放心。受全球复苏疲软,消费市场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食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减少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李伟指出,面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新条件,抓紧培育农业增长的新动力,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当前和长远兼顾,国内和国际统筹,全面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确保产能。中国必须坚守谷物资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持足够的粮食安全和产能。确保粮食产能绝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资源环境来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要确保的产能必须是有效率可持续的健康产能,也只有健康的产能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提高农业生产力,土地产出力和资源利用的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第二,要坚持适度进口,中国作为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本地的耕地是难以维持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是大势所趋。坚持适度进口首先必须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增强战略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把重要贸易出口国和粮食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出来,坚持适度进口,还必须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三,要坚持品质优先,中国要保障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更是质量上的安全。不仅要做到国内产品质量安全,而且也要促进和保障进口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产业链的源头抓起,把农产品的质量抓好,要在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一方面要净化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荐营销和社会宣传,通过品牌效应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中新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