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党中央国务院坚持重锤响鼓抓三农,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继续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为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奏出了一记聚人气、提士气的新强音。那么,究竟何谓“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
经济学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则有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多种要素,各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各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因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优化农业各要素配置,提升各要素供给质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问题。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其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素质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此外,我国农业科研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6.8%,基层农技人员总量偏少、年龄老化、技术弱化、工作行政化问题依然存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化农业劳动力要素配置,一方面要鼓励扶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培训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农业劳动力供给质量。
优化资本要素配置,解决“现代农业谁投资”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支持。一方面,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去年,农业部会同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今年,全国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有望全部建成,口粮作物基本保险普惠补贴、生猪及糖料蔗等目标价格保险有望破题。另一方面,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物权法、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法律规定,就是要探索解决小农户抵押物少贷款难、涉农产业融资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涉农资本供给效率。
优化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解决“现代农业怎么干”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通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要素使用效率。二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通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生猪、渔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水资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去年农业部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等行动,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上来,全面提升了土地、技术等供给质量和效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当前工作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其长远目标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基本底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政府部门自身要落实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主动破除过时的思维定式,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