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毕节留守儿童:并非只有贫困 还有清华和远方

2015-10-21 14:40:42       来源: 中国网    作者:秦金月

 

  贵州省毕节市,似乎是一个经常和“留守儿童”、“贫困”、“性侵”等字眼联系起来的地方。在中国近1000万的留守儿童中,毕节市的留守儿童常常受到格外的关注。他们的家庭贫困程度让人心惊,但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因为社会的帮扶和自身的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命运。

  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牛场乡德克村九组的何娇,家境贫寒,有两个姐姐和弟弟,有年迈的祖母。11岁那年,她的母亲因白血病不幸离世,只有小学文化没有任何技术的父亲外出务工,月入不过千元。这个在一开始并未被命运垂青的女孩,似乎丧失了走出大山的可能性。然而,何娇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走出大山,还以总分650分的优异成绩荣获2015年毕节市和大方县双料理科高考状元,成为清华大学2015年在毕节市录取的唯一“天之骄女”。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学生何娇

  她是如何做到的?

  何娇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她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会利用节假期间到县城附近的工地打工挣钱,帮助父亲补贴家用。她更是个幸运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接受了很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

  上初中时,学校免除了她所有的费用。高中时她考入大方一中,免费住在学生宿舍,老师专门为她和其他留守儿童补习课程。高考前几个月,老师们轮流请她到教师食堂吃饭。为了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尽力为她争取帮扶资金共万余元。

  何娇被清华大学录取之后,大方一中为她发放了4500元奖学金。当地政府除了资金帮扶之外,还为父女俩买好了去北京的飞机票,甚至连何娇父亲的返程路费也安排妥当。何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开心地说:“有生以来第一回坐飞机,心里太激动了。”

  何娇的生活有着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困境,却没有让人揪心的结局。

  事实上,何娇并不是大方县唯一走出大山的孩子。2015年,大方县普通高中学生发展到21391人,比2010年增加6564人;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由2010年的988人增加到2015年的1389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达到了4:6。20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共资助各类贫困学生3000余名,资助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这些莘莘学子,靠着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为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始终是大方县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

  大方县县委书记张瀚时在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记者的采访时曾诚恳地说道:“县政府一直在重点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确保全县所有贫困群众的孩子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何娇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据大方县教育局官员介绍,大方县从2012年开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目前已建成了53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享受到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农工党对大方教育事业的帮扶也从未中断。从1988年开始,围绕“大方不脱贫,农工不脱钩”的目标,农工党为大方县协调捐赠资金168.5万元,援建了竹园乡海马小学、竹园民族中学、响水邵家村希望小学等10所学校,为3000多名学生解决了缺乏教室的困难。

  同时,农工党还通过开设“沪黔前进苗族女子班”、“苏黔前进民族助学班”,“京黔前进民族助学班”,捐赠了19.34万元资金,资助大方县174名儿童完成了小学学业,132人完成了初中学业。

  据大方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大方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0.36%,这个比例较“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提高了31.36个百分点。目前大方县的在校生是16.54万人,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18%。

  今年8月15日,大方县委、县政府奖励了大方一中、何娇所在班级的教学班子和何娇本人各10万元奖学金。这是当地政府对“大山里飞出了金凤凰”的欣慰与自豪,也是对其他学子的鼓励和期许,更是对“教育脱贫”的坚持。

  何娇在去往清华大学前曾说:“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用更好的成绩回报家人,回报帮助过自己的各界人士,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留守儿童,“何娇们”的求学之路不可谓不艰难,然而他们又是幸运的,有太多的人在他们的背后默默支持,助他们展翅飞向更广阔的蓝天。

中国网
责任编辑:hu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