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抓实精准扶贫
——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访谈录
本网记者 李炜 杨勇
“花喜鹊,叫喳喳,党派干部到我家。到我家,下决心,创新机制拔穷根”;“精准扶贫春风起,十子歌儿传山里,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连心心欢喜”……在毕节的大山深处,记者在与基层干部、农民朋友的交谈中,他们大多数人都能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四法”倒背如流,既有一目了然的图表,又有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套繁杂的扶贫工作机制能形成口诀、易于操作,皆因一位有心人所为,他便是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从省机关来毕节工作四年时间,这位“海归”高学历领导爱琢磨善思考,他的诸多“金点子”都转化到了市里的工作决策之中。由于他白天工作日程满满当当,接受采访只得挑灯夜谈,在与记者两个小时的交流中,他就毕节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个话题谈了感触颇深的系列举措与思考。作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毕节扶贫工作啃的都是“硬骨头”,成绩可喜,但任务繁重
记 者:1988年,毕节成为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14年是毕节推进精准扶贫的启幕之年,请您简要谈谈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胡吉宏:先拿2013年与1988年作对比:毕节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的固定投资分别增加了44倍、111倍、707倍,各项事业跃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初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再看2014年。全市着力推进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区域规划、社会帮扶、示范试点、资金监管、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全市共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6.06万人,实现2个重点县(大方县、织金县)、18个贫困乡镇省级考评减贫摘帽、22个贫困乡镇市级减贫摘帽,年度减贫任务圆满完成。全年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60545.35万元,共抽派60175名干部与11万户40万农村贫困人口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产业到村到户扶持贫困农户8万余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7.63万人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万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4832户21000人,完成小康路建设12880公里,小康水工程解决了18.8万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建设小康寨654个、小康房2500户。
记 者:毕节市扶贫开发成绩可圈可点,令人欣慰。但扶贫工作依然“在路上”,目前阶段,摆脱贫困面临的形势如何?难点何在?
胡吉宏:当前,毕节市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还有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07个重点乡镇未“减贫摘帽”,还有120.91万农村贫困人口,占2013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3.89%,占农村人口17.32%,且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5年时间,我们的扶贫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扶贫资金缺口大,扶贫项目融资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逐年上升,但相对于艰巨的减贫任务,资金总量仍然较小,市、县财政资金很难承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成本。除了财政扶贫资金不足外,扶贫项目融资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规程,县(区)风险补偿资金不到位,影响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二是扶贫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带动能力弱小。目前全市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服务业态处于初级阶段,对贫困对象带动很小,甚至很少惠及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真正能更多惠及农村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却未形成规模,链接农户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贫困农户参与大产业发展和自主发展小产业局面,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虽然毕节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道路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等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创新机制,变以往“大水漫灌”粗放扶贫模式为“精确滴灌”精准扶贫模式
记 者: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探索、探索、再探索”,毕节市在探索扶贫机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四法”精准扶贫模式,请问这个模式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胡吉宏: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我们以赫章县海雀村为样板解剖贫困典型,探索毕节市精准扶贫新模式、新机制,总结形成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四法”。
——力量法,明晰“一条路径”。即遵循贵州省委提出的“创新五种机制,增强五种力量”的扶贫开发路径,以“五个机制”撬动“五种力量”: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这便是毕节市以改革创新推进扶贫开发的总攻路线。
——“十子”法,构建“一套机制”。一是瞄靶子,做到“底数精准、流程精准、对象精准”,构建识别机制;二是梳辫子,做到“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构建分类机制;三是结对子,做到“结对单位精准、帮扶干部精准、社会力量精准”,构建驻村机制;四是理路子,做到“目标精准、思路精准、措施精准、保障精准”,构建规划机制;五是想法子,做到“产业扶持精准、教育培训精准、危房改造精准、生态移民精准、基础设施精准、公共服务精准”,构建帮扶机制;六是找票子,做到“财政投入精准、融资方式精准、整合对接精准”,构建配置机制;七是甩膀子,做到“宣传动员精准、需求意愿精准、主题地位精准”,构建动力机制;八是强班子,做到“乡镇党委书记任用精准、村级党组织书记选用精准、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精准”,构建引领机制;九是凑份子,做到“上下协调精准、横向协作精准、多方参与精准”,构建联动机制;十是造册子,做到“对象管理精准、措施管理精准、成效管理精准、责任管理精准”,构建管理机制。
——抓手法,突出“一个抓手”。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坚持“六个结合”(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和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相结合,和“三化”兴三农相结合,和扶“志”相结合,和扶“智”相结合,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及“两硬化”工程相结合),做到目标、措施、进度、责任“四个具体”,深入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
——产业链法,实现“一个突破”。即在产业链扶贫上加快突破,通过产业链建设,以企业的生产效应吸纳和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的致富效应,激活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内贫困农户整体脱贫致富。实施产业链扶贫,必须链起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九个发展要素”,这样有利于推动“内源扶贫”,增强内在活力、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通过内外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套精准扶贫“四大法宝”,我们才有效实现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扶持。把握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记 者:时间的脚步已跨入2015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快片区规划实施,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站在新的起点上,请您谈谈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毕节市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及战略举措有哪些?
胡吉宏: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认真谋划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思路举措,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和拼劲,周密部署,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全力推进,努力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和谐、富裕、幸福、美丽新毕节谱写新篇章。
201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两轮驱动”(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切实做强“三个品牌”(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全面深化“四项改革”(深化精准扶贫机制、改进项目监管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分类考核机制),在总结推广“海雀经验”、“迤那经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四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创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实现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省级“减贫摘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万人,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
记 者:正如您所言,当前毕节扶贫工作啃的都是“硬骨头”,毕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改革的力量拔穷根”,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感悟与体会。
胡吉宏:啃下扶贫“硬骨头”,要求我们必须咬住重点,切实做到精准发力。何为重点?怎样聚焦?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
一是要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发展是最大的扶贫,产业则是发展的支撑,没有产业,扶贫就不可能持续,即使一时半会靠捐钱捐物勉强“扶上去”,但时间一过就容易返贫。因此,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最紧要的任务来抓,主要是依托我们的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做精做细,做出“精品山”,围绕“一县一业”,提升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拉长、加厚、拓宽产业链,做大“规模山”,强化品牌建设,擦亮“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这个农业公共品牌,做响“品牌山”。同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引进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入驻毕节,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要在“扶志”与“扶智”上精准发力。要大力加快推进教育扶贫,从根子上治愚治贫,不让农村群众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教育要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做到“两头抓”,一头抓孩子教育,一头抓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
三是要在夯实基础设施上精准发力。近几年毕节市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上有了飞跃发展,下一步将围绕“三纵三横”目标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优势,打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大动脉”;在乡村,要大力推进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载体的“六大行动计划”,为脱贫致富优化“内循环”。
四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精准发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推动绿化毕节,计划3年完成300万亩荒山绿化,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和喀斯特生态旅游,从制度层面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选好带头人,注重发挥扶贫工作队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毕节市是第一个以扶贫名义设立的国家试验区,毕节的扶贫工作对全国的扶贫开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将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力争在推进精准扶贫上闯新路、出经验、有突破,坚决打赢扶贫开发、同步小康攻坚战。(《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4期)来源: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