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10:04:3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平
有人说,“水保水保,种树种草。”
干这行26年,宁都县水保局副局长符广东感觉远不是那么轻松:“漫山红砂岩,土层薄得不到5厘米,蓄不住水、保不住土,让这样的秃山岭长出绿色,谈何容易?!”
宁都所在的赣州,典型的丘陵山区,特殊地形、地质,加上降雨、人为开发等因素,许多山岗红壤裸露,褪变为“江南红色沙漠”,赣州成为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到28.37%。
近日随“秋水长天 水美中国”采访团走进赣州,记者了解到,治山治水,赣州人30多年咬定水保不放松,综合治理小流域630条,生态修复704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以上。山绿了,水清了,赣州甩掉了“江南沙漠”的帽子,成为全国首个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走出了生态治理的新路。
找对方子,竹节沟+生态治理,让荒山变青山
“山上没树,地上没皮,河里没水。”宁都县石上镇莲湖村李兴义讲述曾经的境况,“村里八山一水一分田,抬头就是山,不是没想过开发,可这光秃秃的山上能长啥?”
“治理水土流失,没有技术不行。”符广东说。2011年,还安小流域治理项目落户石上镇,“保水—留土—还绿”,向恶劣的生态发起挑战。
先让水不下山。专家不断探索,“竹节沟”技术应运而生。所谓“竹节沟”,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线开挖环山沟,用横隔拦成一节节短沟,像竹节一样,既能拦蓄雨水,又能拦截泥沙。“别小看短沟,150公里相当于一座小水库。”符广东说。
再让土不出沟。项目区因地制宜,采取“前埂后坡、梯壁植草”,在山坡上辟出一块块梯田。
接下来是“还绿”。“不同于平原,石山上种树太难了!”森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赖林生坦言,一个树坑要挖90厘米,再把石头粉碎,加稻草、农家肥、菌料进行改土,投入增加一倍,一亩要花3000多元。
终于,树栽活了。“竹节沟”里的淤积土变厚变黑,长出青苔,荒山有了生机。
不能光靠简单措施,更要生态治理。赖林生说,一开始只在沟边种草,之后种灌木、乔木,最后干脆把植物种到沟里,作物多样,构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
“竹节沟”技术不断升级,排灌沟、蓄水池、沉沙池形成微型水利系统。小治理,大封禁。5年时间,还安小流域完成治理面积14平方公里。
莲湖村村民感受明显,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了,山坡上梯田层叠、满目葱茏,山脚下河水清澈、碧波荡漾,这里成了瓜果飘香的现代农业园。
“竹节沟+生态治理”,让赣州找到“江南沙漠”治病药方。这一技术模式在全市推广,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缓洪拦沙率70%以上。
小水保发挥大效益。经过30多年治理,赣州水土流失程度由强度向中轻度转变,土壤侵蚀量降低6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提高到76.4%。
找准路子,治山治水+治穷致富,让荒山变金山
解决技术难题只是第一步。
“不能饿着肚子保生态,水保要破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赣州市水保局局长何世林说。他分析,按现有治理速度,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要20年才治理一遍,水保要提速,必须全社会参与。
“治理+致富”,水土保持探索与现代农业结合,山上山下一起发力。石城县竹溪小流域治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引入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入股、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让荒山变果园,农民变股民。
“生态林、经济林混搭,山上山下水系连通,投钱能见效,企业心里踏实。”铭鸿达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黄小勇说。
“山坡有被子,老表有票子!”竹坑乡竹溪村村民陈南昌说,他家45亩山地,前年入股了公司,经过综合治理后,山上种上了脐橙,去年底领到第一笔分红1720元,“等到了盛果期,收入还能翻番。”他说。
水保思路不断创新,在“山水田林路”基础上,将“水环境和水文化”融入其中。在石城县大畲村,袅袅炊烟轻笼莲田,涓涓细流清澈见底,客家民居分外妖娆。这个废弃矿山脚下的村庄,经过综合治理,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莲乡。村民尹华北从县城回乡开起农家乐:“村里环境好了,来旅游的多了,现在每年能挣10多万,比打工强多了。”
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赣南大地水土保持风生水起。目前,全市吸引3000多家民间企业参与水保,治理面积1120多平方公里,在项目区发展脐橙、油茶、茶叶等经济林75万多亩,年产值30多亿元。
用好法子,“三张图+一张表”,生态红线保长久青山
30多年,为何能一任接着一任干水保?
制度设计,赣州坚持生态优先,将水土保持纳入发展规划,相关指标列入考核。从市到18个区县都有独立水保机构,乡镇设有水保站或水保员,确保工作不断线。
“水土流失主因是无序开发,三张图、一张表就是水保生态红线。”宁都县水保局局长李高峰说,三张图,指水土流失现状图、水保规划图和工程施工图;一张表,指水保方案报告表。
在宁都水土流失现状图上,816平方公里的流失面积标成红色,警示不敢懈怠。水保规划图,是所有开发项目动土的“守则”,动一山一水,开一沟一坎,都有章可循。工程施工图上,标着业绩和任务:近两年治理水土流失112.5平方公里,土壤流失减少27.5万吨,2017年计划治理60平方公里。水保方案报告表管护山河,5年全县共审批方案137个,查处违法案件15起。
牢守生态红线,赣州近5年完成矿山复绿1.89万亩,关闭、搬迁可能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三高”项目3100多个。
水保需久久为功。何世林介绍,下一步,赣州将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实现动态监控全覆盖;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区域实施重点预防和监控,严格禁止无序采矿、毁林开发、高山陡坡地开挖行为,从源头上严控人为水土流失。这意味着,今后谁触碰水保生态红线,将被严格追责。
荒山渐渐披绿,赣州人又在追求更长久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