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东兴村的兴旺探索

2016-09-05 14:19:44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拥有15000亩黑土地的东兴村地处大粮仓黑龙江省腹地,是海伦市西部城乡结合部地带的一个城郊村,共有村民912户,2820名村民实际居住不足三分之一。尽管同样面临留守和空心化问题,东兴村却通过村集体出资组建农机合作社进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了村集体的壮大和农民的增收。东兴村的改变正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缩影。

 东兴村的农机合作社又承担起互助农家和植保无人机服务两项工作

  空掉的村庄

  下午两点多,50多岁的薛艳秋扎上头巾骑上三轮摩托车和开着拖拉机的老伴一前一后从东兴村赶去10里地外的同心村。不远处闲坐在屋前的村民伸长脖子喊她:“干啥去?”“去给二儿子起土豆。”薛艳秋一边应着一边一脚油门摇摇晃晃消失在连片的玉米地里。

  薛艳秋属于东兴村少数没外出务工的“369”人群,事实上,距离海伦市新建的市政府大楼只有2公里的东兴村已经是一座留守村:全村可耕土地15000亩,仅300户村民日常居住在村里,除了就近打工陪读的年轻妇女,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临近傍晚,王学芬抱着3岁的儿子在村头和经营小卖部的孙显波聊着两天前在县广场上的二人转义演,往年这时候还在外面做力工的她今年却早早回来了,“我们一天能挣200块,不过今年没什么活。”

  村里人像候鸟,开了春陆续离开,9月底之前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春节前再陆续回来。孙显波更能感受到人流的变化,这些最具消费力的人群直接影响着小卖部每一天的销售额,“现在一天也就卖五六百块,搁以前,咋也能卖一千多。”

  最近两年村里人少得愈发厉害,孙显波觉得这跟村里的一项政策有关——土地集中连片经营。2012年村里用集体积累的400万元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加上政府的600万元补贴一共购进了价值1000万元的农机,此前村支书以预付6000元1垧地(当地一垧为15亩)的价格动员全村村民流转土地,如今1万多亩地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农机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则选择进城务工。

  “我就是老农民,以前种地受老罪了。”60多岁的王景艳是孙显波的母亲,丈夫去世后她种地拉扯两个儿子,他们家是支持连片经营的村民,如今除了在房前屋后种的瓜果蔬菜,2垧大田都流转给了村合作社,“我们这儿捡菇娘,1小时挣7块,我一个老婆子一天还能挣70呢。”尽管王景艳住在村里唯一的一栋2层楼房里,她仍然闲不住,总想着多挣一点,“我们农村人没有养老金。”

  刘玉章是老支书,在村里干了28年,2006年卸任时在村集体的账上留下了100多万元。儿子刘春生在全村50多名党代表的投票中获选,接任了父亲的工作。

  搞合作社是小刘书记的主意,搞集中连片经营也是他的主意。“开始我不同意,将近30年攒下的家底,就那么一下子花没了?”冒着大风险搞投入显然违背了老刘书记节俭治村的理念,他成了当时政策推动的最大阻力,乡政府领导轮番来做他的工作。“他们说,这是任务,要我协助市里工作。”刘玉章说。

农机合作社花费千万购进先进农机设备

  连片经营效益出

  事实上,要想把全村900多户村民的土地连片流转绝不是易事,乡政府领导知道老刘书记才是那把钥匙。

  1998年黑龙江省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分地,老刘书记谁的人情都没给,人均分得5亩2,几乎实现了绝对公平。

  2004年,市里给村里下了种5000亩甜菜的指标,也是老刘书记出马。当时甜菜厂支不出钱,好多村的甜菜拉进去了却拿不到钱,而甜菜种植面积不达标村里又要受罚,两难之下老刘书记心里定了主意:市里工作得支持,但横竖都不能让老百姓吃亏。

  “不知道老刘书记使了啥法子,我们的甜菜每次拉进去都能拿着现钱回来。”村民如今回忆这段往事仍满心佩服。

  甜菜的现钱怎么拿回来的已经成了过往,但这之后老刘书记在村里的号召力一下子提高了,大家知道往后跟着老刘书记干不会吃亏。

  5000亩甜菜也让老刘书记明白了一个道理:连片出效益。十几年前,当东方红拖拉机在连片的黑土地上跑起来时,老刘书记发现人和土地的关系改变了,种地简单了,人解放了。

  尽管有了连片种甜菜的基础,要实现真正的规模经营还路途迢迢。

  不过这块硬骨头碰上了倔老刘。村里人都说老刘书记是出了名的耿直,谁的面子也不给。一次市里来开会,下午5点多了老刘书记绝口不提吃饭的事,最后乡领导熬不住了主动说要不几个人抓阄,谁抓到谁安排。老刘书记不接茬,明白说我不抓也不吃,你们谁爱抓谁抓,要是会开完了我就回家。从那以后市里从不赶在饭点时间来东兴村。

  “开始动员跟谁都干仗,地不连片大型机械没法儿干活,非不同意就单给他撇下,两大片玉米地中间单闪下那一垄地,他自己就知道不好干,来年挣得少了就来找我流转了。”说起从求人转到被人求的转变,老刘书记眯起眼睛笑了。

  “你问我100多万怎么来的?都是攒下的。”说这话时老刘书记夹着烟的手不由地用力比画起来,“上世纪90年代的卡拉ok厅别的村没少去,我们村从来没有这事儿。”说完别过脸去“哼”了一声,似乎在表达他的不屑和不满。

  100万家业的积攒过程远不像老刘书记说的那么简单。村民们嘴边的“皇粮国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三提留”“五统筹”,都是老刘书记治村时的原始积累,总结起来就是“农业税不拖欠,工作不挨罚,吃饭不挂账,三角债不担保”。

  老刘书记常把“做什么都要有里儿有面儿”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卸任村支书后却一直留在村里工作的原因。后来在他心里,接受了儿子的主意,土地连片流转是他动员的,成立村集体的东兴现代农机合作社是他拍板的,只有看着合作社真正经营好才算画上句号。如今东兴村实现了15600亩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农民不用出人、出资、出力就能保证每垧地每年至少6000元的收入。

  继任的小刘书记却不急于画上这个句号。

  高科技红利显现

  东兴村人习惯把村头如今挂满“前进乡东兴村村民委员会”“海伦市互助农家农业植保飞行队”“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互助农家”等诸多标牌的两层办公楼叫“村上”。村上就建在通往城区的主路边,从2012年开始这里变得越来越规范,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东北地区最有条件搞规模化经营,这也是我们工作推进的大方向,为了选试点我们考察了很多村,目前也只有东兴村实现了上万亩土地的连片经营。”市农业局副局长郭长生是“村上”的常客,人均拥有耕地相对较多的东北留守村怎么种地要在这里趟路子。

  东兴村农机合作社是用村的集体资产筹建,在农业大县海伦市这是头一家千万级合作社,也是头一家由村集体出资建的合作社。

  经营农机合作社成为小刘书记的主抓工作。尽管接任工作已经10年,他仍然话语不多,聊天中把很多工作成绩归功于父亲。

  车子左摇右晃的颠簸在村路上,很容易分辨出东兴村的地界,在连片种植的玉米地里东兴村划出了8000亩小黄豆的种植区域,农民都知道种豆产量低、收益低,小刘书记为何反其道行之?

  “我们和中化现代农业签了合同,8000亩的小黄豆直接出口日本用于加工黄豆芽,他们提供了包括种子、农资、种植技术等的全套服务,未来一部分地还会规划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小刘书记认为要提高收益、降低风险,调整种植结构迫在眉睫,“2012-2014年我们连续两年都是大片玉米,每垧地多收玉米1000斤,但是玉米价格在下降,要保证上万亩地不赔钱,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把玉米面积缩小到了2000亩。”

  勇于探索的小刘书记更喜欢向前看,“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他的经营理念。今年初他又将前两年合作社积累下的70多万元投入购买10台无人机。

  “每个箱子里放了一台,这里有5台,另外5台今天在外面挣钱呢。”村委会会计黄敬奇一边打开一台无人机一边算了一笔账,每台无人机外出作业一亩地6元服务费,按照这5个月的作业量,已经基本收回成本。

  中午老刘书记走出办公室,看着堆放在过道里的无人机,责问是谁没盖好箱盖,又折回办公室取出两把锁认真地扣在锁孔上。

  小刘书记野心勃勃像一个开拓者,老刘书记勤俭持家是一位老船长。

  村支部的会计黄敬奇说,其实这两年老刘书记的转变也很大,小刘书记要上什么项目,他只说“有本事拿到你就干”。

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前手举“同意美丽乡村定点居住”的牌子

  新一轮改变

  农业局经管站站长刘中华也是“村上”的常客,今年他给东兴村每一位村民“写了”一封信,这里被海伦市确定为探索“互助农家”发展模式的试点村。

  “土地连片流转只是第一步,毕竟长远来看效益增长的空间有限,推进土地入股、托管却能给农户带来更大效益。”刘中华站长在信里详细讲解了另外两种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事实上,东兴村已经有12个吃螃蟹的人试行了土地入股。

  流转的使用费是开春预付约定数额,而入股则是秋后算账享受分红。“去年我们家的收益最后平摊下来差不多是每亩地575元,比流转每亩多175元。”孙显波是最早参与入股的村民。

  “这一带的土地用我们这儿的话叫‘前耷拉地’,地能把水蓄住,所以实际上总体产量的波动很小。”在刘中华站长看来,土地入股带来的风险并不会太大。在“互助农家”的设计中,土地的多种形式入社是对实现互助社收益与风险共担的探索,而“互助”将涵盖资金、保险、农资、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

  接手村里工作20年的村主任孙学臣一点都不避讳谈村里的账务,“老百姓一点也不傻,地里下了什么种,来年打了多少粮,都明白看在眼里,说白了村上的收支都是明账,村里这一年收益的多少肯定会影响他们下一年的想法。”

 2016 年初,东兴村“水岸绿洲”建设规划图在村头立起来

  说起村集体收益的用途,孙主任从村委会的资料柜里取出几册装订好的“改变居住楼房协议书”,每一份都附有“同意美丽乡村定点居住”照片、选择规划项目、宅基地数量、个人签名等内容,证明全村上楼的规划确实征求了村民的意见。“今年我和村支书去了一趟哈尔滨,已经和开发商签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书。”

  也有村民对上楼心存疑虑。“我不想上楼,我们家的屋是2010年新盖的,房前屋后有菜园,用水是自家打的免费水井,冬天自己烧锅炉。”村民张桂清把上楼的不情愿表达为对生活开支增加的担忧。

  按照设想,村民的所有宅基地将统一置换为住宅楼,宅基地回收到村集体,而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则将投入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惠及住宅小区的物业费、取暖费。

  翻过100多张不同村民举着写有“同意美丽乡村定点居住”并签名的写字板站在自家宅基地房屋前的照片,村民代表在纸上签字按手印的照片,看得出来能住上楼房着实带给他们一些期待。

  如今村头上立着一块“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水岸绿洲’建设规划草案鸟瞰图”的牌子,从年初在冰天雪地里立牌子的照片上能看到几个村民指着小区规划图热烈的讨论,对他们而言东兴村新一轮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