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田园风光破解贫困难题

——陇南市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调查

2016-08-24 14:04:05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周者军

  陇南市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多样、人文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独特,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近年来,陇南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农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探索出了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陇南模式。

  (一)初秋时节,顶着烈日,走进文县铁楼乡石门沟村,村内绿树成荫、山溪潺潺,清风习习,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我们农家乐的生意特别好。几乎天天爆满,一家老小齐上阵都忙不过来,还雇了20多个村里人来帮忙。除掉各种成本,每月有3万多元的收入。”在椿树山庄农家乐,老板李双全给游客让座、倒茶、点菜,忙得不亦乐乎。

  李双全告诉记者,近两年,县、乡把乡村旅游作为助农增收的新型产业来抓,不光村上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为吸引游客,文化部门还挖掘铁楼乡白马文化,在白马河景区的旅游村,举办文艺演出、山歌比赛、篝火晚会等活动。游客到白马山寨,白天看独具民俗特色的民居,参观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体验磨坊、水车等留有岁月印痕的生产生活工具。晚上,吃一桌“十大碗”乡土家宴,喝几碗五色粮食酒,然后观看白马人神秘的“池哥昼”,亲身参与盛大的篝火晚会,跳“火圈舞”,村子里,每天酒歌不断,笑声不停。

  据陇南市旅游局副局长黄顺福介绍,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陇南市依托已经建成的1249个美丽乡村,优先规划建设旅游公路和景区内道路,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历史性改善。特别是自筹资金2亿多元,历时两年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着力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供排水、电力通讯等景区景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全市所有星级农家乐实现了有干净床铺、有抽水马桶、有24小时热水、有免费WiFi的“四有”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旅游”,陇南市旅游扶贫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30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免费无线网全覆盖。开通了陇南乡村旅游网和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旅游服务的实时化、在线化、电商化。

  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是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陇南市通过精准扶贫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扶贫互助资金等,落实乡村旅游贷款30多亿元。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开发,采取合作和入股的方式,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陇南市还把帮助贫困村发展旅游作为双联帮扶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群众依托自然景观、乡村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围绕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传统工艺等开发旅游商品,开办特色店铺,发展农家餐饮,提升综合效益。

  (二)发展乡村旅游旨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创新,陇南已初步形成了四种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模式。

  “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为了向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厕所、环境等硬件建设标准和卫生、管理服务等软件标准,陇南市着力把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打造成为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和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全市乡村旅游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建设模式上,花桥村旅游开发由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修建游客培训服务中心、乡村宾馆和自驾游营地等;镇村负责整治村容村貌,指导农户建设农家客栈、农家餐厅。在运营模式上,组建合作社(协会),对农家餐厅、农家客栈、油坊、磨坊等实行公司化运作,指导服务价格和竞争自律,引导农户提供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充分利用能人大户和村内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出租土地、务工服务等方式,吸纳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同参与、抱团发展。在管理模式上,建成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记录游客相关数据,引导客流合理分布,方便受理投诉和开展服务质量评价,促进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增收模式上,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务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通过从事旅游产业,开办农家餐厅、农家客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出售旅游商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双联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中,在双联单位的帮扶指导下,按照“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了集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农家客栈、农家餐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作为19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

  “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在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中,成立了鹿仁村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统一制定规范标准、开展宣传营销、人员培训、信息咨询、区域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年底,合作社根据经营业绩分红,带动农户增加收入。

  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在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中,当地把白马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名镇名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15家,所需蔬菜、野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陇南绿色发展的一大名片,也成为全省精准扶贫值得借鉴的新模式。截至目前,陇南市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40个,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建成标准化农家客栈505家、床位5020张,有农家乐1130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6户,带动就业9040人。今年1至7月,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69.2万人,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