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3家农企“激活”农村土地

——黑龙江省桦川县规模经营调查

2016-07-06 11:46:07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李凤双、孙英威、齐泓鑫

  龙江七月,大美稻海,蛙声一片。

  记者近日在“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地――黑龙江省桦川县采访了解到,当地农民在经历了从集体农庄到联产承包变革后,如今再度走上土地规模经营之路。目前,全县三分之二耕地实现了经营权流转,其中有3户涉农企业更是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通过合作种植等方式经营规模达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

  从第一个集体农庄到“新峰现象”

  走进以水田种植为主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桦川县,映入眼帘的就是公路两旁连片的水稻育种基地。1951年,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的36户农户率先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农庄,通过集中耕作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

  走进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的陈列室,里面摆满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曾经的荣耀。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的土地规模经营热潮再度兴起。

  桦川县农业局局长孙立新说,在一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210万亩耕地中流转量达到140万亩。其中,新峰、农丰、金丰3户涉农企业自营、委托、合作种植面积就有74万亩。新峰集团去年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分钱收购合作农户的水稻,带动农户直接增收800多万元。

  在大片耕地流转种植的同时,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星火朝鲜族乡4000多名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奔赴国内沿海地区和韩国、日本务工。乡党委书记南楠说,农户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带地入股还有分红收入,而外出务工又挣一份钱。

  创新“企保农贷” 实现多方共赢

  贷款难是种植大户以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桦川县,涉农企业开创的“企保农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

  作为桦川县土地经营规模最大企业的新峰集团,2011年首次与哈尔滨银行融兴村镇银行合作,企业提供担保、农民使用贷款,当年发放贷款7000万元。几年来,“企保农贷”规模逐年增加。今年,新峰集团辐射的5100多户农民获得贷款4.1亿元;2014年开始做“企保农贷”的农丰集团,今年也组织了2.1亿元贷款。两家涉农企业组织的贷款量占全县农业贷款的近一半。

  在创业乡谷大村,种植900亩水稻的幸福家庭农场女主人张飞燕对记者说:“我家一年生产需要资金100多万元。好在可以用土地经营权做抵押,今年贷款了70多万元,包地、种地的钱就都有着落了。”

  “‘企保农贷’开展5年一笔不良记录都没有。集团72家直营店都在村里,他们既是经销商也是种植大户,农民种什么品种、地块在哪儿,我们都了解,所以才敢给农户做担保贷款。即使贷款农户发生逾期,集团代偿贷款后,把农户土地经营权拿过来也可以自己种。”新峰农业发展集团董事长文景刚道出了“企保农贷”快速发展的奥秘。

  桦川县委书记郭广福介绍,全县除“企保农贷”外,还有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户动产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抵押、粮食补贴放大10倍抵押5种金融创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方便了农户,也“搞活”农村金融市场。目前,桦川县涉农贷款金融机构已由农村信用联社1家发展到7家,另有3家正在洽谈。

  “旱改水”稳农民收益也存隐忧

  记者在桦川县采访发现,受玉米退出临储收购和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今年当地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以稳定农民种粮收益。

  据桦川县干部介绍,今年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出了“旱田改水田,粮食作物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改饲料作物,增加绿色有机作物”的目标,计划新增“旱改水”面积10.5万亩。与此同时,周边县市“旱改水”面积也在增加。

  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人士表示,受比较价格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近年来有增无减。这一变化令相关人士感到担忧--水稻市场价格或因大量种植而下降,或因政策性收储而继续保持“稻强米弱”,前者影响农民收入,后者影响加工企业收益。

  新峰集团下属的一家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几年一直是“稻强米弱”格局,水稻价格稳定,大米价格则不高,企业加工1吨大米约赔100元。“过去是想方设法发展客户,现在是一接客户电话就紧张,怕人家要货。”

  桦川县工信局局长周文鲁说,全县水稻加工登记企业68家,其中规上企业16家。近两年,这些企业的实际加工量仅占其加工能力的20%左右。目前,当地正通过增加优质水稻种植、互联网营销、产加销全产业链经营等方式,推动粮食既“种得好”又“卖得好”,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双赢”。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