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 15:13:55 作者: 新华社记者尚昊、乔本孝
沿着弯曲的山道走进福建省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一幢幢新房掩映于绿色的茶园中,房顶上椭圆形的畲族族标“双凤朝阳”格外醒目。
官畲村是福建省唯一以“畲”字命名的畲族民族村,居住着88户470名畲族乡亲。这里地处深山,耕地不足十分之一,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官畲村都有着一个令人颇感苦涩的称号——“赊村”。
“以前,村子里只能种一些木薯、水稻等作物,1年下来,每户还赚不到1000元。”村支部书记蓝金福回忆说,“小孩子上学要借钱,村民们穿的衣服也是赊来的,每次下山,镇上人老远就害怕地嚷嚷‘又来赊了’。”
不过如今的官畲村却成为县里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裕村。谈起村子的变迁,村民们都忘不了一位叫张全春的汉族大姐。
时光倒回2003年,华安县的铁观音种植大户张全春夫妇来到官畲村附近的华山开荒种茶。官畲村的山地以红沙土为主,云雾天气多,水质优良,张全春感到这是一个适宜种茶的好地方。
走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张全春来到官畲村,希望能够说服畲族乡亲加入到种茶队伍中来。“书记啊,你要发动村民一起种茶,以后日子才好过。”张全春当时的一番话,蓝金福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不找出路,就是死路一条!”当时的蓝金福已经是官畲村党支部书记,他号召村民种茶致富。穷则思变,2004年,包括蓝金福在内的6户村民作为“先行军”,赊了最后一笔账——张全春将自己的茶苗预支给村民,等待茶叶收获时再扣除茶苗钱。
“我家开垦了7亩荒山,第一年种茶就净赚3000元,第二年光靠卖茶青就实现了利润近6万元。”蓝金福说。
赶上铁观音市场的蓬勃向上,再加之当地政府发展特色茶产业的扶持政策,村子茶叶经济逐渐发展。畲族的小伙子再也不愁“讨不到老婆”,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
“以前,达到温饱线是一家人的目标,建造新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村民雷圣明说,“看到村子里不少人种茶挣到钱,我赶紧就回来了。现在,靠着一片茶田,一家人每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
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宜本土的产业,官畲村几年间便迅速实现了“突围”。如今,官畲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658亩,茶业年产值近2000万元,全村88户人家中有86户盖起了新房,离开了世代居住甚至人畜杂居的草房。
曾经的官畲村地处深山,对外交流甚少,而现在,一条2.6公里长的公路延伸到村落里,畲族乡亲几代人的梦想得以实现。
路通了,前来村子里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起来,曾经的隔绝反成了官畲村的优势。22幅民族图腾珍藏完好,嘹亮的山歌在山间传唱,原始的畲语口口相授传用至今,请火节、打枪担、吃长寿菜等民俗仍然盛行……秀美的自然景观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官畲村已经成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逐渐走上了一条旅游富民的新道路,有时一天就接待5000名游客。
茶业能富民,旅游可兴寨。畲族村民期待着,在富裕起来的同时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多人能了解到畲族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