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不种玉米种什么?——来自辽宁省铁岭县的调查

2016-04-17 15:58:4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朱 隽

  看土壤、看气候、看意愿

  春耕准备好了吗?

  4月11日,虽然已是春回大地,但在地处东北的辽宁省铁岭县,春天的味道还不太浓。路边的桃花刚刚绽放,树上、草里尚见不到一点儿绿意。但在这个有着近130万亩耕地的产粮大县,一些勤劳的农民已经把地整好,等待播种了。新翻过的田地里,沟垄分明,褐黑色的土壤看着还挺“滋润”。

  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村支书贾玉尧对今年春耕的土壤、气候条件挺满意。“虽然去年冬天雪不多,但眼下土地墒情还行。天气预报说了今晚有小雨,明天还有中雨,只要这场雨一下透,玉米过两天正常播种没问题。”

  铁岭县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宏伟介绍,今年春天天气回暖早,土壤解冻快,目前全县旱田春整地作业已经接近尾声,只等待土壤温度稳定在8摄氏度以上,就将迎来大田玉米的播种高潮。

  西三家子村共有3560亩地,目前已经整村流转给了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别看合作社以水稻冠名,但绝对是‘水陆两栖’。”贾玉尧说,“去年,合作社共种了1.1万亩水稻,1万亩玉米。去年玉米产量不太理想,我们秋收完把地又深翻了一次,地好了粮才能好不是。”

  一走进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温热的空气让眼镜一下就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雾气。育秧盘里,嫩绿的小秧苗刚刚拱出一点儿头。贾玉尧说,“一栋大棚里可以培育3000盘秧苗,够170亩地用。合作社一共有88栋育秧大棚,解决1.1万亩水田今年的种苗不成问题。等秧苗长出3个叶以上,大概5月上旬我们的插秧机就能下田了。”

  陈宏伟也说,就铁岭全县范围来看,各水稻合作社从4月初就开始了水稻育苗,预计到4月16日左右结束。目前水田翻(旋)地作业进度已达80%以上,预计4月27日就能开始泡田插秧。

  聊起由于粮价下跌导致部分农民种植意愿下降,贾玉尧说,“因为水稻收益比较有保障,这两年农民非常愿意种水田。虽然种玉米只能保本甚至亏本,但一来现在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二来有着多年的种植习惯又不忍土地抛荒,所以玉米还得照样种,只是面积会有所减少。”

  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原本打算两年内再扩大1万亩的种植规模,但眼下这一计划暂停了。“种旱田利润难有保证,种水田规模太大管理又成问题,走走看吧。”贾玉尧如是表示。

  看市场、看种植、看加工

  调结构找到方向了吗?

  去年,铁岭县总的作物播种面积为129.4万亩,其中水稻27.5万亩,玉米77万亩,大豆2.3万亩。据农发局预计,今年总的作物播种面积将稳定在这一水平,但品种结构会发生变化,调整成了一个关键词。

  2015年的玉米收购价格,不仅让贾玉尧很受伤,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同样挺难受,“忒贱了,像我们这种规模的合作社才刚刚保本。”对于今年的市场价格,两个合作社带头人都不太看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成了必然选择。但不种玉米种什么?

  对于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两位带头人的看法比较相似。一要看市场,“结构怎么调,既不可能拍脑袋想出来,也不可能靠行政力量硬推,最终还得看市场。”二要稳中转,“合作社这么大的规模,不能在种植技术、装备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就贸然往不了解行情的地方调整,还得一点点尝试着慢慢来。”三需政策扶,“调整需要蹚着河摸索着往前走肯定没错,但如果政策能够适当地扶一把,也能让我们试得更放心。”

  往多元化种植调。在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规划里,1万亩旱田由玉米唱“独角戏”变成了玉米、大豆六四开——6000亩玉米、4000亩大豆。赵玉国的合作社种植了3万亩玉米,今年其中2500亩改种了大豆,此外又新流转了1000亩水田种植水稻。在他看来,想保证收益必须靠多条腿走路。

  往高端农业调。从今年开始,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尝试开展了“认领农业”。全国各地的城市居民都可以到合作社里认领一亩地,交纳5000元的认领费,一年可以拿到500斤绿色种植的大米。“品质肯定有保障,认领人可以用手机APP全程监控种植过程”,贾玉尧说。但这一计划进展也并不顺利,合作社计划今年推广2000亩,但目前真正签订合同的认领面积只有200亩。

  往搞活产业链调。在赵玉国看来,单靠卖玉米原粮收益肯定没有保障,还得把产业链拉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今年打算把两件事做起来,一要建好加工厂,生产玉米碴和玉米粉,二要建好养羊场,实现从种到养的循环。“一斤玉米只能卖六七角钱,可一斤玉米碴就卖四五元钱,一斤高质量的玉米粉能卖到十多元钱,这不仅能解决合作社的卖粮问题,也增加了种植玉米的综合收益。”赵玉国介绍,目前玉米加工厂正在办理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等手续;养殖场5月底就可交工,8月份就能进羊了。

  看基础、看成本、看政策

  竞争力提升还差啥?

  春耕将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基础。今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结构调整对今后粮食生产竞争力的提升也会产生影响。

  “顺应市场进行结构调整没有问题,但一个重要原则是无论怎样调整,粮食生产能力都不能受到影响。”陈宏伟表示,为了养护土地,提高粮食产能,铁岭县从2015年开始,将10万亩土地纳入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

  种植成本与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种植收益息息相关,降成本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对于降低种植成本只是表示审慎乐观。

  贾玉尧说,种植成本主要是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和生产资料投入。对于像已经达到几万亩经营规模的合作社而言,生产资料投入实际上已经压到相当低了,未来除非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再降低,不然这部分成本降低的空间已经不大。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提供的资料显示,该社去年玉米种植每亩成本仅为293元,也证实了这一点。

  就人工成本而言,近些年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提升机械化水平,不断对冲人工成本增长带来的利润损失。在记者走访的这两家合作社,无论是玉米还是水稻种植,基本90%以上的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但赵玉国也表示,目前企业调整有可能挤出一部分低端就业的农民工,他们返乡能够增加劳动力供给,有助于促进用工成本降低。

  在降低种植成本方面,两位合作社带头人表示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土地流转费用。贾玉尧说,“随着玉米价格的走低,一般规模的经营主体流转意愿下降,地没那么抢手了,价格自然会落一落。”但对于能否真正体现在合作社的成本收益比中,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取决于和农民签订的合同期限,二取决于玉米“价补分离”中的补贴政策如何落地。“和农民签的合同里约定了5年的流转费用,不可能因为市场行情落了就违约吧,而且如果玉米的生产者补贴补到合作社,把地租给我们的农民说不定还得涨价呢。”

  除了期待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生产者补贴相关政策尽快细化落实外,贾玉尧还有一个愿望。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品种很受市场欢迎,但由于没有烘干设备,粮食储存期太短经常卖不上价。去年,他们想上套烘干设备,但由于需要有配套的库房、晒场等,用地问题难以解决。“镇里帮忙协调了一块地,但地价有点难以承受。”他现在就盼着对合作社发展烘干设备的土地和补贴方面能有更给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