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微观视角:农村天价彩礼的背后

2015-07-02 21:34:00   

新闻背景:

  出彩礼12万、全款买楼……曾因无法满足女友家要求,吉林小伙小罗和女友不欢而散。小罗不解:“十几万彩礼是农家好几年收入,何必一定要追求这种形式?”然而有女孩家长称:彩礼多少,代表着女儿身价。小罗还透露了一组数据:他大学时所在班级的22个男生中,18人已婚,11位男生的结婚对象来自农村,10位给了彩礼,“最少的8万,最多的20万。”甚至有村民表示,自会根据男方的条件,对“基准彩礼金额”增加或减少。(7月1日《新文化报》)

资料图片

  【视角一】农村地区特有的性别价值观,以及独特的家庭组织结构

  在农村地区仍广泛存在着外嫁女的“他家化”现象。出嫁的过程,很多时候被视作原亲缘纽带的“终结”,因而为人父母者有理由藉此收回“生养成本”;而除此以外,乡村更倾向于是一个宗族社会,更强调个体对于家族的义务。通过嫁女索要巨额礼金,只会被当成未婚女性回报“大家庭”最后的、最直接的方式——凡此种种,使得“彩礼”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详细

  【视角二】物化女性的婚居模式下男性相互竞争的一个自然结果

  彩礼的暴涨,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化女性的婚居模式下男性相互竞争的一个自然结果。在当前男婚女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面对城市的吸引力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适婚女性在农村是“稀缺资源”,农村家庭竞相通过更高的彩礼来吸引女性“嫁入”,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农村男性及其家庭不仅要和同在农村的男性竞争,更需要面对来自城市男性的有力竞争,这就需要以城市生活作为标准,通过房子、车子以及更高的彩礼,才可能在竞争中胜出,由此而带来的彩礼上涨在情理之中,客观上也助长了婚姻异化成交易的风气。【详细

  【视角三】反映的仍然是一种养老焦虑

  在欧美国家,人们成年后的生活,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结婚生子,所需的钱都需要由自己解决,而非依靠父母—即便获得父母的帮助,也要“亲父子,明算账”。这样的结果便是,一辈人有一辈人的生活,做父母的尽到将子女抚养成人的义务后,便可以心情享受自己的生活,做子女的也不必因为负担父母的养老问题而放弃自己的生活。但之所以能够如此的前提是,社会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和医疗制度—父母不必靠“养儿防老”。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但保障的力度显然还不足以让年迈的父母脱离女子的照顾而生活,而且,保障的前景也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仍然要把“养儿防老”作为养老的重要保障。正因为做父母的有这样的隐性诉求,做儿女的才会将这种隐性的诉求转化为现实的“逼迫”,反映在婚姻问题上,便是沉重的彩礼。【详细

  微言大义:

  @陈广江:在这个商业思维占主导的社会文化中,社会婚恋关系被加速世俗化和商品化,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物以稀为贵的规律。

  @裴七七的粑粑:用终身未娶的哲学家康德的话来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不再需要她了。”

  @马想斌:彩礼存活于乡土社会的土壤之上,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的根源,但以财富转移的方式存在,就注定着它背后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习俗文化,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家庭条件好,便不在乎;家庭条件差,便非常在乎。

  @牛角:一份高额彩礼的背后,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经济博弈,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因素渗透进来,这里面包括农村精英的流失,包括户籍福利的藩篱,包括土地财富无法变现困境等等,都对彩礼行情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影响也并不会到此为止,彩礼的负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在养老的肩头。

  编后语:

  农村天价彩礼反映的正是宏观经济现状的一个微观视角。在中国农村,女方往往会采取比较中庸的方式来择偶,也就是说,她们很看重对方的综合条件。比如健康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条件等等都会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而这些因素又不是一尘不变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彩礼的出现,正好有效地弥补了这样一种不确定风险。如果男方条件和同龄男性的平均条件差不多,用平均彩礼就可以搞定,但当其条件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只能靠生生砸钱了!

  说到底,人们拼的不是彩礼,而是人力资本等因素。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