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16:06:16 来源: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作者:张合成 赵卓 王耀宗 李玥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水峪新村是我联系的基层点之一。按照部里的统一要求,我与司里的三名年轻同志一起于11月25日至11月28日赴水峪新村驻村调研。
水峪新村是2003年由当地的盘石头水库搬迁移民新建的村,现有人口1608人,耕地1480亩,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但人均年收入高达1.86万元。人多地少的移民新村如何致富?经济新常态下村子的发展有什么新问题和新机会?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走村串户,与农民拉家常,分享他们的幸福与烦恼,探讨当前的难题与未来的发展。我们把这次基层联系点调研的收获概括为水峪新村的“三件高兴事、三件烦心事、三个新突破”。
三件高兴事
一是得了奖。水峪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根福告诉我们,村民们觉得最高兴事,就是村里“又得了奖”,这是全村人的荣誉。水峪新村继2011年获河南省首届“十佳民主法治村”称号之后,2015年荣又被司法部、民政部联合评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水峪新村的法治建设工作一直是村党支部的重点,在村委会门外的公示栏里,张贴着各种普法和法制宣传的海报。水峪新村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等村民议事制度,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村务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对村干部、村务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法制观念真正融入到村务管理中,把为群众服务贯穿于法制宣传教育中,实现了连续10年零上访,创造出了较有影响的经验做法。作为一个移民新村,各方面新问题新矛盾比较多,取得这样的荣誉实属不易。目前,“水峪经验”被河南省政法委在全省范围广泛推广。
二是挣了钱。这些年,水峪新村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依托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良好的口碑,把建筑墙体抹灰产业做的风生水起。全村有600多人常年在外从事墙体抹灰工作,形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村民成立的30多个建筑队占领了浚县建筑业墙体抹灰市场90%以上的份额,每年都能为水峪新村带来可观的收入。村里奔驰、宝马等高档轿车就有十几辆。“现在,村里一般家里有二三十万存款是很正常的”。说起挣了钱的事,王根福满脸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腰包鼓了、钱袋重了,这是水峪新村村民觉得最实在的高兴事。
三是刷了墙。近年来,水峪新村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对村庄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建设了3400米的村庄主街道、7200米的小巷全部硬化,大街小巷全部更新了路灯。2015年,在市县两级的支持下,水峪新村又对全村300多户人家的房屋进行了统一外墙粉刷工作。本就规划方正的村宅,由于统一了颜色,显得更加整齐划一。水峪新村更以此为起点,列下了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美丽乡村的“五年计划”。目前村里已经建立了村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有4个专职保洁员全天候负责主街道的环境卫生,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各自保洁,设立多个垃圾存放点,逐渐形成了农村居民的清洁卫生习惯。水峪新村的幸福由内透到了外,村民们都享受到了美好的公共环境,这是水峪新村的第三件高兴事。
三件烦心事
一是讨要工钱难。由于水峪新村以建筑墙体抹灰为经济收入来源,经济增速趋缓大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不少村民反映,马上临近春节了,外出务工的马上就要面临如何向老板要工资这一历来的难题,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建筑行业讨薪难度更大。水峪新村的村民王方方家仅有不到三亩耕地,一家人都外出打工,算下来一年收入应该有近十万元,然而现在大部分工钱还没结。王方方告诉我们,“现在大形势不好,城里房子卖不出去,装修生意就不好好做,找活也越来越难了”。
二是转型升级难。水峪新村本来人均耕地就少,又因为全村大部分耕地被划为粮食高产示范区,无法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因此,如何将主导的建筑墙体抹灰产业转型升级,成了村支部书记王根福最大的心愿,也被列入了水峪新村的重点发展计划。目前,村里已经就成立建筑协会多方咨询并已经开始办理手续,但是成立一个建筑协会不简单,涉及管理部门众多,流程手续繁杂,花费时间长。摆在王根福书记面前更大的难题是,村里从事建筑工作的农民大多知识水平不高,协会成立以后如何管理和发展,如何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现在还没有想到好办法。
三是发展电子商务难。互联网浪潮已经在悄悄地改变水峪新村村民的生活。刘明分是水峪新村里少有的非王姓家庭,他女儿21岁,嫁在本村,平常除了在家带孩子就是网上通过微信代理销售,卖面膜、化妆品、服装等,去年一年就挣了六七万。我司开展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水峪新村建有一个益农社,为电子商务下行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将城市生活通过网络与农村连接了起来。农民可以在益农社免费拨打12316电话咨询农业技术问题,益农社还为农民提供手机缴费充值、网上代购火车票、网上代购农资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代办保险业务、电信开卡业务等。“以后什么都是网上干了,必须得跟上形势”,王根福对村里发展电子商务十分重视,对“互联网+农村”有着非常朴素又实在的解读,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发现发展电子商务最大的困扰是村里有知识、会上网的年轻人太少,想找几个大学生但又担心留不住。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缺乏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水峪新村通过益农社和互联网迈向广阔市场的一道障碍。
三个突破点
在水峪新村通过聊大家的高兴事、烦心事,我和司里的年轻同志与村民很快拉近了距离,共同探讨了下一步新村发展的新思路。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没有适度规模经营,就没有农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的提升。水峪新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加之移民对耕地的特殊感情,土地集中流转的难度很大。但与此同时,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且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又是土地流转的优势所在。因此,要抓住村民这两年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的机会,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以土地入股、托管等方式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好1480亩地的文章,既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保障好大家的权利,又通过适度规模化提高农业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二是创设建筑服务业品牌保障增收可持续。建筑墙体抹灰行业是水峪新村村民摸爬滚打发现的市场机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虽然目前经济增速趋缓带来压力,但随着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未来前景依然可期。因此,要借助经济新常态的倒逼,由单打独斗向集体作战转变,加快提高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升服务标准,打造服务品牌,真正把建筑墙体抹灰行业做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正如王根福书记所说,“今后,我们村要成立建筑墙体抹灰协会,提高村民技能,打造水峪新村墙体专业抹灰这个品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提高村民人均收入,让水峪新村的未来更美好!”
三是创造在线化生产生活实现“弯道超车”。现在水峪新村人人有手机、人人登微信,互联网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然而如何通过互联网让农民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切实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真正实现对农业农村的在线化改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出问题。其中的关键所在,是想办法突破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人才瓶颈。结合水峪新村的实际,可以考虑三个可行途径:一是用好村里有知识求上进的年轻人,虽然数量少,但完全可以发挥出引领作用;二是通过培训提升农民使用手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让农民普遍感受“在线化”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用好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的“益农社”网点,发挥益农社的平台作用。
深入基层探访民意是政府机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关工作和政府决策的基本要求,转变作风接通地气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我司历来以“接地气”的工作作风为特色,接通“最后一公里”地气的重点就是在村和乡镇。通过这次基层联系点调研,切身感受水峪新村的幸福和烦恼,共商新村发展新路经,更加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任重道远,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在基层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