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6 12:36:35 来源: 新华社 作者:丁梓懿 闵捷
5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曾陈式如会堂,可容纳4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而门外还有上百位进不了场的学生正排成一字长龙等待进入另一个直播间——适逢香港浸会大学60周年校庆,校方邀请作家莫言来校进行主题为“文学与乡土”的讲座,于是,出现了如此盛况场面。
会堂里,主讲台的背景是一幅云雾中的乡村画面,上书:“文学与乡土”,这正是莫言本次演讲的主题。
“《生死疲劳》应该算是我遗憾最少的作品”
莫言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并谈及作品《生死疲劳》的创作风格。正是这部作品,在2008年摘得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创办的第二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的桂冠。
“如果让我选一部最好的作品,我可能选不出来,但是让我选一部遗憾最少的作品,我要选《生死疲劳》。”莫言表示,这部作品叙述了从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间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书中围绕土地这一沉重话题,采用动物的独特视角,借助佛家的六道轮回,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也反映出中国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莫言特别提到,这部作品融合了四个因素:许多梦境与幻觉、丰富的民间故事、大量历史和社会现实。这恰恰印证了他在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在谈到“幻觉”其实也是作家的一种状态、是作家童年记忆的映射时,爱讲故事的莫言回忆起童年给铁匠做小工的一段难忘往事:“我记得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铁匠们在抽烟、讲故事或昏睡的时候,可以看见炉火产生了很惊奇的变化,蓝色的火苗飘荡在离火炉上方很高的地方,这个时候桥洞外面一片沉静。可以远远地听到河水在流淌,秋虫在鸣叫,在这样一个神秘的夜晚,气味被放大了,声音被放大了,人的感受被放大了,人的触觉、人的感觉会变得非常灵敏和纤细,这就是我童年时候的一种经验。那是一种非常美妙而奇特的体验。”
80年代突然接触到门外的风景“脑洞大开”
在谈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时,莫言谈到,上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作家都受到过来自拉丁美洲作家的影响。“那时候,我们从刚被解放的状态下突然接触到了门外的风景,由习以为常地阅读现实主义,突然跳到西方现代派的魔幻作品,这些作品激活了我所有的记忆,让我‘脑洞大开’,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他指出,一个作家会受到另一个作家的影响,一个民族的作家又受到另外一个民族作家的影响。通过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会激活创作灵感,唤起情感的强烈共鸣。
莫言说,如果仅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作品,是没有出路的,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就要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通过不断追新求异的努力,最终形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风格,从而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向鲁迅的“乡土文学”致敬
2003年11月,中国电影《暖》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而这部电影正是由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小说以倒叙手法, 描写了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井河对暖的矛盾复杂心理。
莫言谈到,现如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人们所恪守的道德和观念依然是鲁迅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白狗秋千架》正是向鲁迅那个年代的“乡土文学”致敬,尽管两代人的经历大不相同,但是遇到的矛盾却是类似的。他说,人生都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会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选择,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他强调,鲁迅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鲁迅作为一个话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
当谈及“乡土文学”的前景时,莫言表示,中国的乡土文学会一直发展下去,但是这一代的乡土文学已成为过去时,新一代的乡土文学依赖在新农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有人才有文学,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文学存在。”
莫言说,一方面城里的人在“怀念”,一方面农村的人在“逃离”。这反映了人们对“乡土情怀”矛盾的一面。
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莫言诙谐幽默的言语时不时引起现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在提问环节,许多观众也纷纷递交了早已准备好的问题纸,其中涉及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对网络小说、科幻小说的看法;对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看法;甚至有人还提到了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莫言的下一部作品。莫言的回答是:“正在写,努力写。”但内容还不便透露。
莫言表示,文学问题最终归结在人的问题,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无论如何变化,最终都要落脚在人的情感变化方面,文学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在作品里用独特的优美语言塑造了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
莫言最后勉励在场的文学爱好者,要关注人、描写人、推己度人,“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照亮他人的生活经验,让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努力将个人的创作疆域开发地更为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