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3 22:54:43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赵宇飞、张琴
今年8月初,庞启渊走在北坡村2社悬崖边小路上。新华社发
盛夏时节的大巴山深处,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这里处处是悬崖峭壁,好似与世隔绝的“悬崖村”。仅半米宽的小路“挂”在绝壁上,最窄处只能容纳一个脚尖,一个并不高大的身影,手扶崖壁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着。此时,他已艰难跋涉了4个多小时。
春水凼,一处几乎与崖壁垂直的斜坡,他手脚并用,吃力地向上攀爬,豆大的汗珠滴落在脚下,头顶上是随时可能落下的巨石,一脚踩偏就会跌下万丈悬崖……
他叫庞启渊,重庆城口县委办公室派驻沿河乡北坡村第一书记。
一年多来,冒着生命危险艰难跋涉就是他的工作常态。他已穿着作训胶鞋徒步千余公里,多次死里逃生,走遍了散居在方圆31平方公里的82户贫困户,帮助北坡村摆脱贫困,已成为这座大山里离不开的“胶鞋书记”。
跋涉
去年8月,36岁的城口县委办公室干部庞启渊,来到沿河乡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也没想到,北坡村的贫困程度竟如此之深。
至今,庞启渊都忘不了在4社贫困户刘尚国家看到的一切:木结构的房子严重倾斜,很多地方已经发霉,家具只有一张木板床和几条破板凳,牛圈已垮塌,火塘上黑乎乎的锅里煮着一锅洋芋……
这只是深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北坡村的一个缩影。这里可以说是全重庆最贫困的村:城口县是重庆最贫困的县,沿河乡是城口县最贫困的乡镇,北坡村又是沿河乡最贫困的村。
北坡村8个社中的6个社不通公路,处处是悬崖峭壁,是几乎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村民们散居在方圆31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一条狭窄崎岖的骡马路,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北坡村,皮鞋根本派不上用场。于是,庞启渊准备了两双作训胶鞋,为抵御雨雪天气,他又买了一双加棉胶鞋和一双防水胶鞋。从此,胶鞋就成了他的工作标配。
刚刚到任,庞启渊背着借来的双肩包,穿着作训胶鞋,开启了“暴走模式”。
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危险超乎想象。走访贫困户,近的需往返三四个小时,远的八九个小时,还要防范山上不时落下的滚石和近在咫尺的悬崖。
庞启渊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去年12月,庞启渊到刘尚国家走访,在悬崖边泥泞的小路上走着,突然一滑,眼看着半截身子已掉下悬崖,带路的村民孙宜明一把拉住了他,他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那天,庞启渊天刚亮就出发,连滚带爬赶到刘尚国家时已经过中午。
见庞启渊全身泥水,刘尚国蜡黄的脸上满是愧疚:“路恁个远,恁个难走,你是啷个上来的哟?”说完,他将挂在墙上的半袋米取下来,还蹒跚着去抓鸡,准备做饭招待庞启渊。
看着刘尚国佝偻的背影,庞启渊根本吃不下。他吃了一些随身带的干粮,将剩余的干粮留给了刘尚国。“庞书记,我再陪你走一截嘛。”离开时,60多岁的刘尚国送了一程又一程,庞启渊一再催促,他才一步一回头地慢慢往回走,孤独的身影一直站在山头不愿离去。
此情此景,让庞启渊想起了农村的父母,他觉得鼻子发酸,泪水夺眶而出。
“悬崖村”的路,庞启渊已经走了十来趟,他心中也有了一本账:全村共82户深度贫困户,42名二三期矽肺病人,10多名35岁以上单身汉,贫困户的房屋基本都是木结构的危房。
城口县是革命老区,沿河乡有两百多人参加红军,狮子堡是北坡村第一高峰,红军曾在此激烈战斗过。当年,群众把独子送去参军,把看门狗杀了,把留作种子的土豆煮了,给红军当军粮。
庞启渊说:“他们还如此贫困,我必须做点什么。”
修路
路,一条不足5米宽的村级路,却是老柏树片区(北坡村5-8社的俗称)几代人的梦想和执念,也成了庞启渊的“心病”。
老柏树片区那条挂在绝壁的小路上,已有7人坠崖身亡,多人受伤。笋竹、土鸡等也因此无法运出卖钱,群众多次上访。县里相关部门研究认为,修路难度太大,建议将该片区80多户整体搬迁,但群众强烈反对。
庞启渊决定挨家挨户问问群众反对搬迁坚持修路的真实想法。
今年1月,大雪封山,滴水成冰。庞启渊冒着漫天大雪开始逐户走访,整整5天,他都在湿滑的小路上艰难地挪动着前进,白天走访,晚上在贫困户家借宿。
从8社到6社,只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不仅年久失修,还被大雪压弯的竹林盖得严严实实。贫困户许德万带着庞启渊,用砍柴刀边砍边走,有的地方还要趴在地上爬过去。
气温是零下6摄氏度,庞启渊却走得大汗淋漓,衣服被大雪打湿,冻得全身直哆嗦,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许德万说:“庞书记,你是县里的干部,为了我们吃这个苦,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上去。”
庞启渊走遍了北坡村的山山水水,也走进了贫困户心里。
6社村民简文明的父亲在下山路上坠崖身亡,他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让庞启渊终身难忘。
“我们不是要跟政府唱反调,山里人每户种了十多亩苞谷、洋芋,还养了土猪、山羊,在城里都能卖大价钱,就是因为没有路运不出去。搬到山下没有土地,我们吃啥子?”
庞启渊将所见所闻和翔实的数据,写成了调研报告,阐述了修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势,并多次向乡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汇报。调研报告引起很大反响,几位县领导先后到老柏树片区考察,反复开会论证修路问题。
今年6月,老柏树公路立项的消息传来。不少村民都哭了:“这是救命路啊,咱们这里有希望了。”更多的村民只是拉着庞启渊的手流着泪不停地说:“谢谢……”
“这一刻,一切都值了!”庞启渊说。
亲情
跟着庞启渊下村走访,一路上都有人在喊:“庞书记辛苦啦!就在我家吃饭啊。”不停有人给他递茶,还有人捧着核桃、李子,不停地往他口袋里装。
庞启渊像个远道回家的大孩子,笑得合不拢嘴:“就像是家里人一样。”
去年11月,5社的5户村民遭遇火灾,房屋、粮食毁于一旦。庞启渊走了4个多小时赶到时,受灾村民抱着他号啕大哭,庞启渊也跟着流泪。
回到乡里,庞启渊将此事写成报告向帮扶单位汇报,帮助受灾户在民政救助之外还得到了1.9万元的慰问金和大量生活物资。受灾户拿到钱时嘴里不停念叨:“活菩萨……”
春节前,受灾户邓贤坤硬是要送庞启渊一只大公鸡,红着眼圈说:“庞书记,快过年了,你一定要收下。我受了灾,只有这只鸡了,你莫嫌弃。”
在这些大山深处的群众心里,庞启渊已经是他们最亲的人。
贫困户刘尚国的养老保险账户,身份证与银行卡的名字对不上,庞启渊去协调解决;刘兆月办理残疾证,庞启渊前后跑了三趟终于落实;张世林的女儿考上大学,庞启渊帮她纳入教育扶贫计划,为她省下了大学四年的学费……
今年年初,县委组织部到北坡村搞年终考核,乡亲们误以为庞启渊要离开北坡村,将他团团围住:“庞书记,你要走吗?你不能走啊!”村民杨常奎说:“你走了,我们集体到县里请愿,再把你要回来!”
看着一张张质朴的面庞,庞启渊哽咽了,半晌才说出一句:“我不走,你们一天没过上好日子,我就一天不走!”
抉择
“我也是普通人,我也有家。”庞启渊说,从县城到北坡村,他负了一份作为父亲和儿子的心债。
逸飞:
听妈妈说你成绩不好,爸爸心里很难过。
爸爸现在长期在乡下工作,我也希望天天回家,陪着你和妈妈。但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这是庞启渊深夜失眠,写给9岁儿子的一封信。
庞启渊是家中的长子,父母都年纪大了,母亲做过三次大手术。以前每周回家一趟,现在一个月也难得回去一次,母亲病了都没敢告诉他。
夜深人静时,庞启渊躺在乡政府的宿舍里,孩子、父母和独自操劳的妻子像过电影似的在他脑海里浮现,让他辗转难眠。
“家人需要我,北坡村的乡亲们也需要我。”庞启渊说,想到一年来北坡村的变化,心里又有了些许安慰。
目前,全村已有4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刘尚国等7户深度贫困户的集中安置点已规划完毕,老柏树公路也已论证立项,即将动工。全村的笋竹、山地鸡、生猪等增收产业已形成规模,大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基本消除……
庞启渊放心不下的还有两件事:一是矽肺病人劳动能力弱,脱贫难度仍然很大;二是村干部收入待遇低,无法与目前脱贫攻坚的巨大工作量相匹配。他希望能有更有力的政策出台。
记者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还会到北坡村吗?”
“那不会变,我是农村人的儿子,见不得农村人还这么苦,为北坡村的乡亲们做事很幸福,再苦再累都值得!”庞启渊说。
接受完采访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庞启渊又下村去了。等不及路修好,他又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为贫困户量身订制产业扶持计划。
8月的大巴山,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成片成片的竹子,顽强地将根扎进石缝,在贫瘠的大地上倔强地生长着,撑起了满眼的绿意盎然。
“庞启渊们”就像这漫山遍野的竹子,看似平凡,却扎根大山、坚韧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