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洪妈妈”:是老师,更是民族友爱的使者

2016-09-10 11:52:24       作者: 新华社记者仇逸、龚雯

  7年跋涉16万公里,只为对更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访问、沟通;连续5年实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100%就业,只为他们更好地建设家乡、回报社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洪汉英,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更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遥远异乡的亲人“洪妈妈”。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教育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的差异,语言不通带来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入校后学习上的困难。洪汉英认为,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校的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从2009年开始,洪汉英利用每年寒暑假,走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对学生进行家访和对毕业生回访。新疆土地广袤,学生相对分散,一天可能只能访一家,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一次去和田家访,正值斋月,她一日三餐就靠三个鸡蛋扛下来。“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洪汉英说。

  2014年起,除了家访,洪汉英还带领她的工作室成员到新疆组织新生及家长宣讲会。今年第一次跟随洪汉英参加宣讲会的辅导员薛靖告诉记者:“虽然去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了当地还是遇到很多问题:路途遥远耗时,语言沟通不了,思想差异大。我们无法想象前几年洪老师一个人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身体上的不适和劳累都能克服,最担心的是孩子不能来读书。”洪汉英说,今年有个新生差点来不了,高考留的联络电话打不通,还是通过当地行政部门一层层找到的。这名学生家庭贫困,继母的两个儿子一个丧失听力一个脑瘫,40岁出头的父亲累得满头白发,看到洪汉英后,一米八的大高个在她面前哭得稀里哗啦。2012级康复专业学生塔吉古丽曾为是否继续学业而苦恼,因为父亲肝硬化,母亲一人种地,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在上学……在洪老师的帮助下,她坚持了下来,今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乌鲁木齐工作。

  洪汉英表示,贫困阻碍了不少孩子的求学路,受限于语言、环境等,偏远地区的家庭对国家出台的教育脱贫政策知道得不全面,保守的观念还认为女孩读书无用。“所以,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挨个跑,挨个讲,用实际行动换取家长的信任,尽量减少这类现象发生,把国家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政策和民族团结之爱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虽然关心照顾,但是作为老师,我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一点也不偏心、偏帮,严格要求、一视同仁。”洪老师表示,虽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了国家政策来内地上大学,客观来说,文化基础普遍比其他同学薄弱一些,但并不能因此对他们降低要求。“我在新生第一次见面会上就讲,大家一定要在大学期间赶上来。作为医学生如果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患者不负责任。”

  在严格的教学环境下,洪汉英辅导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连续5年100%就业,特别是2016年在三甲医院就业的占21.4%,参加2016年新疆人才引进考试的通过率为100%。

  “与新生入学一样,对于毕业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都不能放弃。”洪汉英说。以毕业生热孜万姑为例,虽然她目前已成为喀什岳普湖县医院的一名医生,但过程一波三折。起初她因为家贫、性格内向导致8年才完成学业,后又因档案材料不全差点错失工作机会。学校一边与用人单位积极协调,一边赶紧派老师“打飞的”去送档案,最后公示通过。

  2012年8月,上海市教委成立了“洪汉英工作室”。从2013年起,“洪汉英工作室”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沪语培训班,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让临床见习、实习的学生有更多收获。目前工作室共9名辅导员,一起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内地人群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在上海,“洪汉英工作室”的经验就像“蒲公英”一样辐射到全国,广东、天津、黑龙江等地也相继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

  “再过4年我就要退休了,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工作室是新疆学生在异地的一个家,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新疆少数民族这个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温暖。”洪汉英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