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村民认可是干出来的

——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学生村官单云飞

2016-08-04 15:24:23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凤云

  7月25日,扛住了入汛以来几场大雨袭击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又恢复了正常。

  一辆三轮车停在大棚门口,单云飞和几个农民搬着筐正在往车上装菌棒。不一会儿,三轮车便拉着菌棒驶向了基地旁边的大马路上。

  “我们今年早做了防汛准备,基地里面的排水沟渠都挖得比较到位,所以损失不是很大。”今年入汛以来,徐州连降大雨,农村的抗洪抢险工作异常紧张,加上村里、基地两头跑,20多岁的单云飞显得有点疲惫,但是骨子里那股乐观坚强的劲头依然,“大灾之后关键就是生产自救。这是今天的第二车了,又能带动几户农民种菇。”单云飞用袖口揩了揩汗说。

  2013年,单云飞放弃年薪十几万元的公司高管职位,毅然回到了大许镇当起了村官。也是从这一年起,他和镇里另外两名村官一起,利用当地农业下脚料创办起了徐州小菇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徐州宝菇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近千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年来,经历坎坷,也充满着欢乐,火一样的青春在乡村大地上绽放着。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宝菇园大门走进去,是几间简陋的活动板房。“白天我在村里,晚上我来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单云飞指着活动板房对记者说,2013年刚到大许镇的时候,老百姓期望很大,觉得村官来了就带着大家创业,所以自己身上的压力也很大,一点都不敢马虎。

  为了考察香菇市场,他来到上海西郊农贸市场,在那里整整待了7天。农产品交易主要是夜里发货,从晚上九十点钟就开始上人,一直到凌晨七八点,他就在那里守着。

  从考察市场,选定品种,到技术攻关,打通销路……对于单云飞来说,几乎都要从头学起。单单给大棚加热,装一个烟囱,就让他费足了脑筋。

  “现在是细管子。当时是粗烟囱,就是老家冬天取暖的那个烟囱。”顺着单云飞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大棚顶端一根细细的管子,“烟囱温度很高,塑料布一热容易着火。听说有耐4000℃高温的岩棉,我就到市场上去买,回来缠了4层。大概到晚上9点多缠好一个炉子,就坐在大棚里看。万一着了怎么办?12点多了,还没事,大家都回去睡了,我在那儿盯着。等到一点多钟,一下就着了。”

  由于扑救得及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单云飞和伙伴们就想,炉子内部是两层,中间是耐火土,烟囱也可以弄成两层。就都喊起来上了锅炉厂,但弄回来十几袋子耐火土还是不行,他们又合计着到二手市场买个旧炉子拆拆看……几经周折,终于解决了炉子隔热的问题。

  那一年,由于加热措施做得好,宝菇园里的香菇提前一个月上市,正常市场上卖4块钱的时候,他们6块多已经卖过一茬了。

  单云飞说这个事一直激励着他们。“成功很难,但是如果放弃了失去的会更多。这件事办不好有瓶颈,那么遇到任何事都会过不去这道坎,我们就是一道一道地过。”单云飞说,“而且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苏北最大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年产香菇500吨,创造长期就业岗位170个,实现农业产业化调整500亩以上。2015年营业利润达到200万元,营业收入突破600万元。今年5月,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获得了“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一等奖。

  把利润让给村民,从市场寻找出路

  一开始不了解市场行情,种的平菇卖不出去,全都烂在了地里;后来看准了香菇的前景,买菌种又被人骗过;种植技术终于过关了,香菇上了市场,又碰到恶意压价的情况……可是单云飞都挺过来了。

  今年,是他带领老百姓创业的第三个年头。从一开始的3户老百姓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种植,到现在已经发展到96户的规模,平均每户年收入可达8万到9万元。

  “我们统一在这里做棒子,然后老百姓拉回家出菇,我们统一销售。”走进一间大棚,一排排摆得整整齐齐的菌棒呈现在眼前。单云飞告诉记者,这边是发菌棚。附近种植大户、普通村民,哪怕是没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都可以从这里购买菌棒回去栽培。一个光光的菌棒,通过简单的通风、注水,只需要3天的时间就可以长满香菇。

  “技术我们也是手把手地教。今天你接种,明天你打棒,后天你灭菌,每个环节都教会他。收菇也是按照市场价给老百姓,今天这个菇能卖4块3,我就给老百姓4块3。把这个钱让老百姓赚。”单云飞告诉记者,基地除了供应菌棒有一点利润,自己也出一部分菇,剩下的就要想其他的办法增加收入。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单云飞他们的微店和网店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订单。如今他们生产的香菇早已实现了超市、农贸市场、电商为一体的线上线下销售,产品远销上海、南京等地。通过跨境电商,他们还将菌棒卖到了韩国,做到了“国内养菌,国外出菇”。“出口香菇需要130项检测,出口菌棒只需要7项检测。”单云飞对记者说。

  目前他们正在忙着做“蘑菇传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准备推出精心设计的菌菇大礼盒。“再一个我们准备直销到户。香菇现在批发6块钱一斤,市民在市场上包括超市里买要十二三块钱,翻了一倍。我们直接到户卖八块。”单云飞说。

  下一步他还想联系高校建立博士点,把食用菌诊所开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把香菇打造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带领更多的老百姓打造食用菌栽培的“千家万袋”工程。

  一碗“把子肉”与“90后”大男孩的乡土情怀

  大雨如豆子般直接从天上倒了下来。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大吴村里的河沟就被填满了。急风骤雨里,几台挖掘机不停地在浸满水的稻田边上挖开豁口,以便突然积满的水能够及时排泄出去。单云飞浑身已经湿透,雨水打在他身上发出“砰砰”的声音。“这里挖开一个口子,注意安全。”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勉强睁开眼睛,单云飞看到田里的水开始外泄,又调了一台机器赶到下一个自然村去了。

  半个多月过去了,单云飞对这场大雨依然记忆深刻。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单云飞充分感受到了做一名合格村官的责任和不易。然而他对记者说,自己从来就没后悔过。因为他是带着一种深深的乡土情怀回来的。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乡的很多父老乡亲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不赚多少钱。小时候家里就算,长大了上大学可能要1万多块钱,这一亩地一年下来才1000多块钱,那得10亩地才能凑够这个钱。有一次过生日,我妈带我到镇上吃‘把子肉’,点了海带和青菜。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们就是一碗米浇点汤。当时我就说,不行,得想办法。”单云飞说,回来当村官,为的就是能够带领当地的父老乡亲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日子。

  然而对于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农村也意味着对他人生的历练。有些困难是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始料未及的。

  “我们这个村叫大吴村,一共5000多人。你一个小孩,懂什么?刚来的时候老百姓都这样想。”单云飞笑笑说,“可是我会想办法。我们这里栽稻放水,河里边的水要灌到农田,要有人负责看泵。一个老队长,起初爱理不理的。我就陪他在翻水站住了7天7夜。给他出点子,怎么才能把这个水灌到那边最快,咱怎么开一道沟。第7天的时候他哭了,60多岁的大爷了。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没白来一趟。

  ”每年的麦收时节,也是村官们最头疼的时候。秸秆禁烧就像跟老百姓玩“躲猫猫”,让村官们防不胜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单云飞的办法则是更多地替老百姓着想。“

  广告公司那些不用的雨布全部收集来,挨家挨户发。秸秆垛在上面,拿个小三轮一拉就拉出去了。要是一铲一铲什么时候能弄完?还得抢收抢种,不能耽误农时。回收的秸秆,加上我们当地修剪下来的果树枝这些下脚料,就拿过来制作菌棒。”单云飞说。

  这些年来,单云飞带着村里的老百姓修了路,装了路灯,建了第一个村级冲水公厕,成立了第一家村级土地托管中心……也逐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老百姓是最实在的,就是看你是怎么干的。”单云飞说他的家并不在大吴村,平时吃饭就成了问题,也就陆陆续续有老百姓来给他送饭。“给你送两张饼,端一碗稀饭,就觉得心里挺温暖的。”说到这里,这个大男孩又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