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 14:56:01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杨玉华
主动接访信访“钉子户”化解12年信访积案;手写1万余字广播稿宣传秸秆禁烧政策;8个月让一个“乱得要出事”的乡镇面貌一新……
安徽亳州市涡阳县高公镇原党委副书记刘亚坚守基层20年,善于破解基层难题,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今年3月,他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用全部生命诠释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闪光形象。
群众工作能手:信访“钉子户”成了“安心户”
群众工作水平是干部的基本功,乡镇是直面群众的第一线,常有人感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而刘亚走到哪都能跟群众打成一片。秘诀无他,就是站在群众立场为群众办事。
涡阳县高公镇宗营村村民王桂民是在刘亚去世两天后才得到消息的。当天他来到高公镇政府准备给刘亚送锦旗,看到的却是刘亚去世的讣告,顿时号啕大哭。高公镇人大主席程修灵多次接访王桂民,他说,王桂民是高公镇人人皆知的上访“钉子户”,因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从54岁开始持续12年不断上访,从县到省再到北京,期间骑车到省里上访,轮胎都骑坏了10多副。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他感觉被社会抛弃,精神偏执狂躁,几乎天天来镇里“上班”,动不动就对接访干部破口大骂,不少人最后视他为“神经病”避而远之。
“不能这样对待上访户。”2015年5月,刘亚刚到高公镇,得知王桂民的情况后这样对干部说。“一定要换位思考,群众来上访不能怕,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群众的家,不能因为他倔就不管他了。”刘亚主动接待王桂民,多次跟随王桂民到家中探访。看到多年上访造成他家一贫如洗,原来居住的土坯房低矮破败、四处开裂,无法栖身。刘亚对程修灵说:“老人太可怜了,我们无论如何要帮帮他。”刘亚跑村里、跑有关部门,将王桂民家列入危房改造项目,在短短一个月内给他新建了三间混凝土瓦房。今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搬进新房的王桂民激动地在自家大门上写下“新春喜洋洋,冤民住新房”的对联,横批“官清民安”。最大的心结解了,王桂民怨气消了。无以报答,再见刘亚时,这位朴实的老人扑通跪在了他的面前。
组织眼中的放心人:“最不放心的地方交给他最放心”
刘亚扎根农村20年,先后在5个乡镇工作过,担任乡镇长、党委书记11年。敢啃“硬骨头”是刘亚给人留下的共同印象。“这个乡镇如果再没有得力干部去,那就是随时要炸的火药桶。”说起涡阳县高公镇,当地干部无不摇头。这里地处三县交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班子薄弱,工作落后。派谁去?谁愿意去?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刘亚,“最不放心的地方交给他最放心。”
刘亚到任后,首先向群众反映集中的私搭乱建开刀。当时有干部私下劝他,私搭乱建是多年的“老大难”,甚至有“保护伞”,不要捅这个马蜂窝,但刘亚不信这个邪。他带领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并明确要求对违法建设限期拆除,对阻碍拆除、无理取闹的商户依法打击。“敢碰硬”就一定“能治硬”,很快集镇容貌焕然一新。正是凭着这种能干善干的工作能力,在刘亚的带领下,2015年底高公镇整体工作由全县原来的倒数第一前进了六位。
基层工作“本事人”:“三动”工作法成制胜“法宝”
刘亚21岁到涡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从普通农技员开始就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27岁开始在涡阳县临湖镇任科技副镇长,自此后就一直扎根农村。虽然曾有调离到县市的机会,但他却主动放弃了。
“刘亚做基层工作有一套,是个‘本事人’。”陈大镇黄庄村支部书记刘心敏提起刘亚赞不绝口。刘心敏说,2005年前后,黄庄村群众上访多,工作被动。刘亚来陈大当镇长后,多次跟刘心敏等村干部交心,要求他们要转变观念,对群众说话不动“粗”,要学会宣传发动、典型带动、依法推动的“三动”工作法。刘亚的“三动”工作法给了刘心敏启发,在后来黄庄村通过“一事一议”集资修村水泥路时,刘心敏通过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进行宣传,并动员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员群众带头拿钱修路,对少数不愿出钱的村民主动上门宣传谈心,短短三个月时间,一条近2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就修好了,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听刘书记开广播会真得劲,没有大道理,俺们能听懂也服气。”高公镇高公村村民穆立敏回忆起刘亚的秸秆禁烧广播稿啧啧称赞。
那是2015年刘亚被派往高公镇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时,自己手写并在镇广播室“直播”的1万多字广播稿。当时秸秆禁烧即将开始,学农出身的他认为禁烧不能光“堵”还要“疏”,必须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于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手写了一份广播稿,“为什么要禁烧?秸秆还田怎么做?秋种该注意啥?”30多页1万余字的焚烧知识,都是农民能听懂的语言。
如今,这份厚厚一沓的广播稿,成了刘亚——这位党和人民的放心干部用心用情工作的生动见证。